第61章 是故意的,還是故意的?(2 / 2)

始皇帝決定再把嶺南的重要程度拉高,可又不能冒進,導致他現在就是眼睜睜瞧著麵前吊著一塊大肥肉,可還要告訴自己不能一口吞。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食。

開元十三年,東都鬥米十五錢,青米五錢,粟三錢,物價的穩定,反映了百姓生活比較安穩。

這些都是李隆基和他的大臣們的功勞。】

李世民一臉肯定的點頭,眼睛裏是藏不住的滿意,尤其是看到那些堆滿的倉廩,羨慕的同時又忍不住鬱悶。

怎麼隋煬帝時倉廩是滿的,後背子孫的滄靈同樣豐食,隻有他們苦哈哈?

武則天看著天幕描述的一切,派人去找李隆基這個孫兒。

還真是天命在李唐,她之前猶豫的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小三有了如此功績,其他人上位,隻會成為民心所悖。

【二鳳有房杜,李隆基也有姚宋。

姚崇熟練吏治且有遠見,對於邊防事務極其關心,為宰相兼兵部尚書,士馬儲械,無不默記;

宋璟為相,不但刑賞無私,還能犯顏直諫。

兩人相繼為相,姚崇善應變成務,宋璟善守法持正,同心輔佐李隆基,使得賦役寬平,刑罰清明,百姓富庶。

除了宰相之外,還有善於用人的張說,吏事精敏的蘇頲(ting)。

李隆基上位之初也曾竭力模仿過他的曾祖父唐太宗,好賢納諫、勵精圖治,這些人的共同努力加上大唐前麵君主打下的基礎,才有了這一朝的開元之治。】

李世民不住地點點頭,真是個好孩子啊,做得多好啊!就是可惜有個敗家兒子。

後朝的人心裏就很…複雜,他們並不否認玄宗的成就,可偏偏就是有了如此光輝耀眼的成就在前,才更為之後的驚天之變而痛惜。

為什麼啊?

【李隆基虛心納諫前期是以唐太宗為榜樣,當時任命韓休為宰相,李隆基每次宮中宴樂或是後苑遊樂,都得小心問身邊的人,“韓休知否?”

有時候剛剛問完,韓休的上諫已經到了桌上,常常悶悶不樂。

左右伺候的人則道:“韓休為相,陛下殊瘦於舊,何不逐之!”

李隆基歎氣道:“吾貌雖瘦,天下必肥。”

因為韓休為人峭直,不幹榮利,守正不阿,於社稷有益,李隆基能夠虛心納諫到這種程度,已經很值得誇讚。

哪怕是朝廷內部存在變革和危機,按照他的能力和底下臣子的實幹,也是能夠加以克服的。】

了解內情的人知曉天幕的意思,前提是玄宗保持前期的執政水準。

李世民倒是聽得怪怪得,總覺得天幕話裏有話是怎麼回事?

難道還有什麼他不知道的內幕?

不過,李隆基這個曾孫子還是很不錯的。

底下的大臣同樣如此,魏征聽著天幕對後世皇帝的描述,不由得點頭。

虛心納諫,不錯不錯。

。您提供大神一隻悄悄勤快的小拖遝的開局給秦始皇直播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