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撲南京的風險是巨大的,畢竟高收益往往都伴隨著高風險。
首先是距離,北平距離南京將近一千多公裏,更要命的是中間各種三大水係:三大水係黃河、淮河、長江,如此長距離的攻擊,後勤保障以及安全渡江都是極難解決的問題。
其次,那是大明朝的南京啊,天子所在,深入南軍腹地,被圍殲的概率絕對比平安到達南京的概率要高。
最後,哪怕是成功到了南京城下,南京的城牆又不是紙糊的,防禦體係肯定是最高級別。朱棣的南軍擅長野戰不擅長攻城,是之前打仗打出來的血淚史。
朱棣要直撲南京,絕對是困難重重。
可比起繼續耗在河北一帶,隻有搏一把,起碼主動權還在他手裏,特別是這會兒,‘中官被黜者來奔,具言京師空虛可取狀’。
中宮就是太監,建文帝的太監背叛了他,把京師的內虛告訴了朱棣。
這下子,朱棣還有什麼猶豫的呢?】
朱元璋聽到太監的名頭本能厭煩,他大孫子對太監的厭惡可是和他一脈相承。
朱元璋沉著臉,覺得自己做得很對,太監果然不可信,還是得控製。
【朱棣做好南下的決心,“頻年用兵,何時已平?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矣。”
帶走的兵包括三千營精銳和五軍營的大部分,兵力應當不超過十萬,剩下的三個兒子駐守北平,同時還交代二兒子朱高煦,鞏固後方的同時要時刻做好南援的準備。
朱高煦打仗確實和他老子一樣猛,就是其他地方點亮的不是那麼明顯。】
朱高煦一聽還挺高興,這不是說他肖父嘛。
朱棣自然知曉這個兒子的勇猛,可這會兒瞧著他確實腦子像是缺根筋的模樣,很是後悔當初行軍嘴快給兒子畫的大餅。
他打仗行,可治國是不可能比得上他大哥的。
尤其是瞻基的才能,規避掉某個戰神轉世,他不可能把江山交到二兒子手上。
朱棣心中也難免覺得棘手。
【此時的南軍布防於黃河以北,運糧道依賴河道,朱棣自身打仗能力卓絕,倒是叫他手底下的一些將領沒有徹底出名,當然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將的名頭,已經很難得。
這次的將領叫做李遠,他帶著六千北軍假扮南軍,居然直接摸到了深遠後方——沛縣。
李遠也不含糊,直接開始放火燒糧,南軍最大的糧食囤積直接被李遠幾把火燒完球。
盛庸氣的啊,肯定不可能叫李遠跑了,派了手下的部將帶著三萬兵馬圍剿,尷尬的是,李遠設伏把人滅了。
盛庸很尷尬,朱棣很高興啊!
這比他想的還要成功。
斷軍糧草是誰都能想到的有效戰略,但並不是誰都能做到,糧草的重要性誰都知道。
李遠的出色表現一下子就走進了朱棣的心啊!】
朱棣:你可以說得不那麼含糊,不知道是不是天幕之前的惡趣味太過深入人心的,導致他們聽她說話都忍不住想到別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