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對蘇軾的賞識是擺在明麵上的,但朝廷的黨爭已經到了皇帝無法控製的地步,提拔起複已經不是皇帝能夠全然拍板。
不過蘇軾被貶黃州後,宋神宗沒多久就把他改到離京師很近的汝州,倒是蘇軾自己有點不想走,可能黃州雖然荒涼了點,但有他喜歡的氛圍吧。
蘇軾的仕途起伏基本上就和當時朝廷政局有關,宋神宗去世後,繼位的皇位年幼,由高太後掌握,她本人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
一上任就直接推翻,啟用司馬光。
說到司馬光,我真的想知道,他是不是砸缸的時候用的腦子啊。】
宋神宗都來不及悲傷自己的子孫,畢竟早就知道自己死得早。
隻是瞧了瞧司馬光,聽天幕的口氣,不是很喜歡啊。
司馬光可是公認的君子、能臣,居然得到這麼個評價。
他努力不露出心裏的想法,真的很好奇欸。
其他人同樣不解,司馬光的名聲太好,當然,不好也不可能在之後提出把打下來的土地‘送還’給西夏都沒有人擋得住。
這種人就適合修修書,讀書和治國不可以混為一談。
【蘇軾作為守舊黨自然被步步提拔,已經到了中書舍人的位置,這可是天子近臣,但他並沒有多高興,反而提出請辭,但沒有被批準。
蘇軾好似總是那麼‘不合時宜’,王安石提出變法時他被視為保守派,可等到司馬光為首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的廢除新法時,他又和當權者產生分歧。
因為一些舉措,他更是當眾和司馬光政治辯論,固執的司馬光直接被蘇軾喊司馬牛。
這種性格的蘇軾注定仕途不可能順遂,後來蘇軾蘇轍兩兄弟和程顥、程頤兄弟對上了,瞧瞧他這四麵樹敵的嘴和性格。
蘇軾最後上書請求外任。
蘇軾的性格,要麼他弟弟當說一不二的權臣,要麼當朝的皇帝死保他,不然還是適合到地方做官。】
蘇軾很認真的思考起這個問題,看向宋神宗,說話也沒顧忌,“官家,你會死保我嗎?”
然後不等人回答又自顧自說道:“還是到地方去吧,聽天幕說我在地方幹得不錯,在京師不是和這個吵就是和那個吵,我也管不住我的嘴。”
宋神宗神色無語,你倒是知道自己得嘴毒又不肯改啊。
隻是,想到他都能當廷罵司馬光做司馬牛,又覺得不意外。
而且,他沒想到自己皇後如此反對新法,司馬光等人居然全部廢除。
新法不完善,但絕對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如此因為個人喜好就不管不顧朝廷政令,司馬光真當得上君子嗎?
【蘇軾主動請求外放到了杭州,抗災、減稅、築堤、立安樂病坊,其中西湖的堤壩直到現在還是一處名勝風景,蘇堤春曉。
現在的美食東坡肉傳聞中也是蘇軾搗騰出來的,百姓還為他立生祠,西湖孤山麓的四賢祠祭祀的“四賢”中也包括蘇軾。
蘇軾在地方可是如魚得水,但朝廷可能真就記得人家,他沒兩年又被召回去當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