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蘇軾跑的地方還真不少。

能這麼折騰也就仗著體格好,沒幾年就換個地方住,還得經曆黨爭、被貶、牢獄之災,該說不說,蘇軾身體還真是不錯。

李世民有些忍不住了,“這宋朝做官怎麼如此不穩定啊?朝廷內部沒有半點章程嗎?”

要做京官那就做京官,想要鍛煉就把人外放,你這動不動京官——外放——京官——外放折騰,沒有半點定性。

這是完全沒有想要要怎麼用人家啊。

【蘇軾回到中央沒有欣喜,反而主動請辭,因為他知曉,一回到京師,肯定就要開始勾心鬥角,還不如自己早點走人,隻不過沒走掉。

如他所料,立馬誣陷就來了,說他為杭州百姓請求賑災是欺騙朝廷的賑災銀,慶賀先帝的死所以寫詩,手段拙劣又離奇。

蘇軾並未因此獲罪,但他厭惡了這等做官的氛圍,鍥而不舍的請求外放。

起碼在地方做官,你為百姓做事心裏還有成就感,不會覺得自己寒窗苦讀的那些年都白費了。

沉溺於黨爭的漩渦中,早就忘記了初心,蘇軾不想有朝一日會淪落到與他們為伍。】

“做官原來也挺不容易啊。”

百姓聽了都不由得感慨,這蘇大人的遭遇他們聽得都累了,當大官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蘇軾越聽越心動,他在京師當官確實很累啊,要是地方上能叫自己一身所學發揮,官沒那麼大也不要緊啊。

宋神宗不和他對視,哼,放人走?不可能的。

好不容易逮到一個靠譜的,先給他把事做完,大不了,他盡力忍一忍他的嘴。

【逐漸成長的宋哲宗和高太後之間的摩擦也越來越大,帝黨與後黨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

蘇軾也開始了他一貶再貶的命運,從定州到英州,還沒到惠州下一道被貶的命令又來了,這次的目的地是惠州。

等到蘇軾62歲這一年,他又被貶了,到了儋州。

說實話,就這麼個做官的環境,北宋不亡都是奇跡。

而且蘇軾基本上被貶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偏僻,多年的流放生活終於叫蘇軾熬不下去了。】

【按照年紀算,他的壽命不算短,可是從進士及第開始的仕途,很難說出順遂兩字。

在政治上曆經艱難坎坷,備受政敵的折磨,可依舊兢兢業業為民謀福利。

雖然後人更多是因為他文學上的成就而銘記,但同樣吸引著人去探究他生活的方方麵麵。】

宋神宗都忍不住同情,可聽到蘇軾活到六十多,想到自己和短命的兒子,一下子不知道該不該先同情自己。

不過從蘇軾的經曆他也看得見,大宋朝廷黨爭到底有多大的危害。

哪怕是政見不同,也沒有這般貶謫的。

蘇軾好似掘了誰的祖墳一般,幾十歲的人還被惦記著貶官,去的都是些什麼不毛之地啊?

趙匡胤心如止水,左右他大宋的人聽起來遭遇都很憋屈,沒有所謂的意氣風發,一路就跟喝了黃連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