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你是什麼學,隻要能給他們的江山幹活變得更好就行。
不得不說,這種光棍又氣人的想法,還真挺無懈可擊又充滿淺白的道理。
【王陽明最後悟出來的便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聽著是不是很玄妙,其實我也不太能明白,但簡單來說,王陽明的理論就是‘知行合一’。
聽著是很淺白,可多少人都悟不了這個道理,又或許知道確實做不到,隻停留在淺層的表麵。
像是科舉的學子成為做官的大人,他們最終都是要治理一方百姓,百姓的興衰,和當地的農、商、工有關,可多少人高高坐在堂前?
知行合一,認知和行動要統一,可許多人都無法做到。
簡單說個例子,北宋大名鼎鼎的三次黃河改道就是典型的沒有知行合一,沒有到黃河走訪,不了解黃河的威力,上麵一拍腦袋就決定。
有的是吵了好幾年才做出決定,但他們真就是再朝廷吵,都沒有哪位願意屈尊去黃河看看,也不說先實驗實驗,直接對著黃河開刀。
直接將本是沃土的地方折騰廢,還填進去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命。
若是王陽明也如食古不化、自命清高的人一般,那他的理論便成為笑話,他之所以悟道,便是因為他此後都在踐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始皇帝看了眼扶蘇,突然想到自家兒子過往一直被儒家教導著仁義,可他說的那些仁義真的是對百姓仁嗎?
也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深入到國策實施的地方,所以說出來的話都帶著理想化的愚蠢。
扶蘇還不知道,他父王準備換個地方叫他體驗生活。
當官是治理一方百姓,當皇帝是治理一國,不過是範圍不同而已。
若是扶蘇不先練練手,日後如何能承擔起重任呢?
對於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許多人接受良好,畢竟各司其職。
朝廷各個劃分各個部門不就是因為如此嘛。
趙匡胤沒想到這裏麵又有他家的事情,聽到黃河改道三次,他都無奈了。
第一次錯了你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腦袋真的被狗吃了嗎?
林書:沒辦法,他們對遼軍太害怕,反正隻要不是遼軍打不過,折騰內部怎麼折騰都無所謂。
反正他們又不會是被衝倒的房屋,又不會是被淹死的百姓。
【王陽明的著作研究的人很多,我先聲明沒有度過,因為這是他後來布道教化過程自己寫的,稍微有些晦澀難懂。
但他的做人之四要我能看懂。
第一是立誌,人生首要的任務是立誌,因為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其實就是“知”的過程;
第二是勤學,有些聰明的人或許不需要,但大智慧一定需要。按照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知伴隨的便是行,行就是我們人在社會一輩子的行為,也就是學;
第三是改過,他認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這其實也是儒家的思想,聖賢也不能無過,所以不要把聖賢捧上神壇,他們怕是活著都不好意思被你們這麼捧著;
第四是責善,這裏講的是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做人還是得有點情商啊,朋友都得委婉別讓人下不來台,不熟的人可就更別劈頭蓋臉就是給人家一頓。】
一群人連連點頭,百姓總算是能聽懂了。
別說,之前說的那一大堆,還真給他們聽出來點困意。
現在能聽懂,隻覺得,這聖人說得確實很有道理啊,最重要的是聽得懂。
儒家:知道了知道了,別什麼都帶著我們,我們儒家現在就跟北宋一樣,被你掛在嘴邊念叨,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多喜歡我們呢。
林書:我那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儒家:那你對始皇帝的愛可不是這樣的。
林書:你們不一樣。
儒家:……
董仲舒聽著天幕的話,眼神一直變幻。
本來的罷黜百家現在肯定行不通,那麼接下來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在百家中爭奪儒家的不倒位置。
天幕這些次無論是對儒家的好壞他都全部記錄下來,不管天幕如何說,提的多起碼他能修改的地方就多。
隻能說,不愧是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