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宋元和明清時期,紙張的消耗量更是巨大,從宋朝開始讀書取仕的概念就深入人心。
元明時期在造紙的工藝裏麵增加了“熟料”及天然漂白。
元明時期造紙工藝進步許多,但相應對紙的打漿度提高了要求。
唐朝時加入的膠質物基本上就是澱粉糊劑,功能自然是將填料下沉到槽底,不叫它們漂浮在表麵上。
到宋代以後多了一種紙藥的說法,取名很是簡單好理解,紙藥這會兒用的都是植物的黏液,能夠叫紙漿均勻,不至於做出來的成品薄厚相差太多。
能夠當作紙藥的東西並不少,宋朝時基本上就是以楊桃藤、黃蜀葵作為取材原料。】
李世民:很好,又出鏡一次,又獲得一個知識點。
唐朝後期詩歌發達那是以後的時期,現在還是唐初,什麼都很窮,一窮二白的窮。
趙匡胤:同喜同喜。
他也是宋初,也是一窮二白的窮。
秦漢就更加了,全都是知識點,全都是他們照抄的作業。
【越往後發展造紙的需求可以說是暴增,等到了清朝,麻和樹皮這些傳統又便宜易得的傳統資料都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要,新材料替換不得不提上日程,接替這個艱巨任務的又換回了竹子。
竹紙的接替自然得益於竹子的生長速度之快。
到了清末,還有用蔗渣製紙的工藝,並不是自娛自樂,還有專門的製紙廠。
不過這也是時代的發展,畢竟要是跑到咱們始皇時期,哪來的甘蔗渣給你製紙啊。
我也是為了給大家講才知道有這種工藝,平時啃甘蔗汁水甜滋滋的,就是還挺費牙齒,時不時就卡縫。】
始皇帝冷著臉,瞧了眼天幕展現出來她啃甘蔗的模樣,誰想要看她啃甘蔗啊?
劉邦沒有嘲笑的資格,中間就那麼久,還都在打仗,發展什麼啊發展。
全都是撿別人的東西用,甘蔗他也不知道啊。
大秦的治粟內史盯著天幕上的甘蔗瞧,眉頭越看越緊,這玩意怎麼瞧著和柘有點像啊?
可那也是他的感覺,他不敢在這會兒去打包票,顯然要記下來回去觀察是否一致。
聽著還能製糖?
【紙張技術發展,那麼就不再是單純的滿足量多了,得多搞點花樣出來,賣個好價錢啊。
就像是咱們吃飯,先是解決吃飽的問題,等到解決自然而然就會衍生吃好的探索。
造紙行業也是如此,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競相發展,各種箋紙也盛行起來。
就跟我們喜歡收集各式各樣漂亮的本子、信箋一樣。
當時的喜好偏淡雅,可製作的箋並不素雅,粉蠟箋、砑光蠟箋、染色花箋等等都是顏色亮麗、圖案精美,是我看了都想要收藏的程度。】
瞧著天幕展現出來的各種紙張,所有人都隻有一個念頭:想要。
那質地,那圖案,一看就該在他們的書房啊。
不少閨閣小姐也是眼睛bulingbuling,她們更加沒有抵抗力。
而且,這些圖案可以自己設計嗎?
【我們國家紙張的出現和大範圍使用,影響的並不單單隻有本土。
隨著各個朝代對外交流,紙張也開始慢慢的流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