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作為引進的物種,一開始肯定是不適應咱們這裏的環境,畢竟人換個地方都得水土不服,人家農作物也有自己的脾氣啊。
一開始小麥隻適合種在下濕地,還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旱保墒措施,比如說用醋和蠶矢浸漬麥種,冬天下完雪還得要鎮壓麥地,不讓風把雪吹跑…這些在農書裏麵都有。
冬小麥收獲正是炎夏。高溫且多雨,搶收真就是要靠搶。
不過咱們老祖宗腦袋瓜也不是死強著,既然無法改變小麥的習性,那就改良一下工具吧,唐宋時,北方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一些麥收工具,麥釤(shàn)、麥籠、麥綽等。
比以往用鐮刀提高了將近十倍的效率,畢竟古代的鐮刀可沒條件用鐵打。】
一群人伸著腦袋踮著腳看天幕,明明不過是提高一點點距離,但還是忍不住想要湊近一點看清楚。
“這東西好像不是很難做。”
本來就是百姓為了方便搗騰出來的玩意,太複雜便失去了價值,經過觀察,雖然恨不得把東西剖開看清楚,但手藝嫻熟或是腦子轉得快的,都能摸索到一點門道。
就等著說完回家去嚐試嚐試弄出來。
百姓如此,皇帝和大臣自然更不會落下,一個個就跟貔貅一樣。
【麥子和傳統的粟不同,它很容易受潮,也能理解,不可能存在一種完美無缺的作物,不然哪還有所謂的百花齊放啊。
麥子的這些特性在百姓一年年的種植當中都摸透了,對應的也出現伏天曝曬、趁熱進倉、藥物防蟲等發明。
不過需要提出一點的是,一開始麥飯的味道簡直是不忍直視,殼都沒給人家脫,喇嗓子啊。
等到了漢代才開始出現石轉磨,我想想我家始皇大大作為正宗的西安老祖宗,居然沒吃過麥粉做出來的饃就心痛。】
始皇帝想起來當初天幕送給他的食物,聽著她誇張的語氣,隻想說他沒有她想的那麼可憐。
劉邦\/劉徹:我們呢?我們被你吃了?我們吃的難道就不喇嗓子?
隻是,天幕上麵兩塊石頭就能脫殼嗎?
不過這也沒困擾他們太久,這活兒本來就不是他們該幹的,自然有人會幫忙解決。
【小麥磨成粉以後能做的食物可就太多了,可以做饅頭、包子、花卷、水餃、麵條、烙餅、蒸餅、油條、麵包、掛麵等主食,還能做餅幹、桃酥、蛋糕等點心。
口感更是沒得比,連殼都吃,大人忍忍還能行,小孩子那真是遭罪了。】
要是不搞事那也不是天幕,顯然,展現出來的美食她進行了十分生動的視頻播放,甚至喪心病狂的選擇人家剛出鍋的那個畫麵。
飄出來的蒸汽、油滋滋的聲音、旁白的吸溜聲……一切都在引誘他們。
像是秦漢沒條件的隻能幹看著,宋朝這種在外麵能點到的更是迫不及待,平常也沒覺得包子饅頭這麼好吃啊。
天幕那金黃酥脆的點心是什麼啊?怎麼是從窯裏麵弄出來的?
汴京素來繁華,一國養一城,什麼都不缺,酒樓更是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