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提高還是減輕人的負擔,都少不了農具。
百家相互依存可不是空話,像是農家和墨家不就是最好的搭檔嘛。
說到農具,我國農具也經曆過好幾次重大變革。】
農家墨家互相對視一眼,然後迅速轉過頭去:哼。
雖然你說的有道理,可碰到了還是忍不住想要學學名家杠一杠。
【最初的農具材料很是簡陋,石頭、樹枝、獸骨隨處可見的材料就是他們所用,石頭用的最多,畢竟這玩意到處都是,而且殺傷力有。
等到青銅器流行起來,金屬農具自然也會更替前麵的簡陋農具。
隻不過青銅原料來源受限這一點,注定它無法一家獨大,基本上是和木製農具混合在一塊使用。
接下來自然是鐵器的使用,最開始應當是在西周晚期到春秋這段時間,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到了秦漢鐵農具基本已經把木製農具擠出去了。
但這會兒的農具還能進一步發展,隻不過當時的冶鐵技術達不到標準,或者說需要的是進一步將鐵轉化為鋼,才能滿足農具的要求。
一直到魏晉時期出現灌鋼技術,用生鐵熔液灌入未經鍛打的熟鐵,使碳較快而均勻地滲入熟鐵中,再反複鍛打成鋼。
嘴皮子說說簡單,但煉鋼需要爐溫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標準,不得不說人家的智慧啊。】
總算是聽到有用的東西了。
現在百姓基本上就是當作科普和故事來聽,朝臣就是當作閱讀理解來聽,隻不過還需要自己找問題和答案。
【說是魏晉時期就出現,可一直到宋朝才算是普及,這裏麵可是橫框了幾百年。
這算是農具幾次重要的變革,後來明清雖然也有所改進,但都達不到變革的程度,就不做細說。】
朱元璋:搞什麼啊?這樣子聽起來他們大明連大宋都比不上。
林書:你還別說,隻要不比軍事,宋朝還真的不怵任何人。
【種地嘛,肯定是得先開地的。
在鐵犁出現以前,耒耜 (lěi sì) 是漫長曆史中的主要耕具,傳言起源於神農氏時代。
耒耜 在原始農業遺址中還有事物存在,而且在最開始耒和耜是兩種農具。
根據《詩經》等文獻記載,上古時代普遍實行耦耕(ǒu gēng),其實就是兩人並耕。
它的出現和農具耒耜有關,因為耒耜入土不難,可是要翻起較大的土塊還是有難度,多人配合就會省力許多,但挖溝的時候沒有那麼大的地方,所以還是保持兩人最佳。 】
這些農具年代都比較久遠,哪怕是以古人的眼光去看,也是有些落後的。
比較了下自家現在用的,老百姓油然滿足。
【耒耜和耦耕是一對搭檔,那麼牛耕和耕犁就是另外一對搭檔。
耕犁是從耒耜脫胎而成的,任何東西的發展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跨越時代,除非有人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