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9)(2 / 2)

先有木石犁後有金屬犁,先有人力犁後有畜力犁,現有古犁後有真犁。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耒耜,它翻土都是間歇式,但耕犁是可以做到連續翻土的。

從出土的殷商遺址物品中看,晚上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犁的形態,牛耕和耕犁相差的時間不會太長,據文獻記載,秦朝時牛耕已普遍。

等到漢代中期出土的一些器具來看,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瞧著那一個個就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東西,他們已經顧不上是不是墓了,畢竟手伸不到後世去。

【當時應當是二牛三人的模式,一人在前牽牛導耕,一人在後扶犁,一人在中間壓轅調節深淺。

隻不過這種還是挺奢侈的,普通人家連牛都買不上,還得拚單,顯然是要改進的。

不過這種相對便巧的農具,確實大大提高了生產力,2牛3人可耕田大畝5頃,隻不過我想象不到民間的推廣。

光是牛這一項就足夠被九成人望而卻步。】

“可不是嘛,兩頭牛,我們村裏都隻有三戶人家有牛。”百姓覺得天幕說的很對,這挖的肯定不是他們的墓。

皇帝也很是頭疼啊,別說百姓了,就是他們也缺牛啊,平時吃牛還得找點借口,老死的牛哪有那麼多啊,被禦史知道還得被彈劾貪口腹之欲。

【上麵所說的都是直轅犁,等到曲轅犁的出現才可以說得上是傳統犁耕的一次重大變革。

唐朝江南地區開始出現,一直到宋朝才逐漸完善,我就直接給一個簡單的結構圖了。

曲轅犁的主要特點是犁轅不直接與牛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相連,而是通過前端能夠活動的犁盤。

它可用一牛挽拉,靈活自如,尤便於轉彎。

咱們國家的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擺動性,操作時能夠靈活轉動和調整耕幅深淺,第二是裝有曲麵犁壁,具有良好的翻垡碎土功能。

大家也能聽得出來了,這樣的特點是能夠滿足個體戶使用的,滿足我們古代小農經濟的精耕細作。】

大家也不是看不出來什麼是好東西,沒想到這麼快就來了,尤其是天幕還放了簡單的結構圖,雖然隻是一麵,但形狀簡單幾筆已經勾勒出來。

雖然天幕的嘴有時候是真氣人,但該該幹大事的時候還真不掉鏈子。

“唉,這個好像沒有那麼難,不知道咱們什麼時候能用上?”

“回去問問鐵匠和木匠?”

鐵匠\\u0026木匠:你們可真瞧得起我們,我們就是在村鎮上掙口飯吃,有些手藝活還是等著朝廷派人下來推廣吧。

嘴上在那謙虛著,可一個個心裏顯然也是有些‘野心’的。

這要是提前弄出來,不說名聲,就是十裏八鄉不得第一個賺到錢啊。

好東西大家都看得到,搗騰出來絕對不缺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