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家雖然也是裂開了,但南宋我就懶得說了,因為趙構他本身都沒兒子,建立南宋以後還是過繼了太祖一脈。】
本來日子就很難過的趙構,又被提到一個他恨不得被人忘記的痛點。
趙匡胤也沒多高興,南宋是他的後人又怎麼樣?
也沒個出息的,最後還背了亡國之君的名頭,他二弟甩鍋是一把好手啊。
【接下來便是元朝的真金太子,原名是孛兒隻斤·真金,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長子。
其實他上麵是有個哥哥的,但在忽必烈繼承汗位之前就去世了,沒把人算在內。
真金太子並不如何出名,元朝皇帝也就頭尾叫人知道的多一點,再加上一個還在草原的成吉思汗,但他確實和想象中的異族不太一樣。】
始皇帝再一次聽到成吉思汗的名字,完全忽視掉了一個小小的太子。
不過今日的內容他本來沒多放在心上,隻不過聽了這麼多,發現養兒子這件事還真不容易,各有各的難處。
趙匡胤臉色可不好,雖然大宋被踩了很多次,可之前天幕沒有細細的講述元朝,叫他們好歹還能自欺欺人,可這次確實無法逃避,他們真的被異族亡國了。
【真金特殊的地方就在於,他是一個接受儒家教育的太子,而且加上祖上的血脈和忽必烈的要求,並沒有被儒家忽悠,反而是一個偏儒化、漢化的太子。
年幼時,真金的父親忽必烈還在為著汗位奮鬥,可也沒落下兒子的教育,搜集了一批的漢人儒士,當然是不是綁在馬上搶回來的咱們不得而知,還叫姚樞作為老師,勳臣之後作為伴讀。
別的不說,人家抓教育是可以的,小時候的父愛還過得去,就是當皇帝的好像都避免不了父愛逐漸消失這件事。
姚樞是什麼人啊,是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還被譽為‘以儒家為元朝開國名臣’。
他教真金便是‘日以三綱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
宋朝人第一時間注意到的便是姚樞這個名字,好像是漢人吧?
林書倒是不批判這個立場問題,因為為元朝做事的不在少數,說到底異族的人數絕對不占優勢,漢人占的比例還是巨大,這也是為什麼異族王朝基本都尋求漢化。
人太多了啊。
“這異族教孩子還挺正常啊。”
不少人都沒說話,這些東西他們聽得心裏古怪,誇也誇不出口。
忽必烈倒是滿意,不過,什麼叫做父愛都會消失的?
真金同樣為這句話思考,並不需要多聰慧才能理解的一句話,卻是掀起元朝無數人的心思。
這不就是意味著太子的位置……
【姚樞並不單單是真金的老師,還是忽必烈的謀臣,他後來隨忽必烈征戰,教書的事情自然得擱置,但是真金的教育不能擱置啊,所以有了第二位老師竇默。
這也不是籍籍無名之輩,是一位理學家和醫學家,隻能說人家真就是多項技能在手啊。
忽必烈當爹的對老師的態度也是拎得清,出征前把自己的玉帶鉤賜給竇默,叮囑他不用客氣,他是自己府裏的老人,我兒子不聽話你隻管處置。
雖然說竇默不可能缺心眼子到真把真金當作兒子訓,但起碼有了這個態度,當兒子的態度就得提高一層樓,老師得到足夠的尊重,那還不得往死裏報答啊。】
不少溺愛兒子的家長倒是有些心虛,但在古代尊師重道絕對是主流,許多人覺得他們做得也挺好的,直接和夫子說您直接往死裏抽,我家孩子皮實。
諸位夫子瞧著眼前特意被家長送過來加粗加長的戒尺,不知道該欣慰還是無語,最後隻撂下四個字:成何體統。
【兩任老師都是偏儒家教化,當然不可能在忽必烈眼皮子底下做什麼手腳,但真金本身確實是一個接受漢化教育的小朋友。
等到忽必烈即位,對兒子的封賞也不含糊,第二年直接封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
嗯,這才是正常的培養兒子的套路啊,別管以後猜忌不猜忌,但前麵你培養的過程不能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