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二年,大明正值多事之秋。
沿海一帶的倭寇不斷進攻,幸虧戚繼光等武將把人打退守住,北方的韃靼進攻宣府劫掠隆慶,繼續挺進,北京一度戒嚴。
搬到北京是朱棣心氣高,也得了很大的誇讚,但後麵的皇帝終究是沒有他的能力,挨打就得小心了,稍不容易就得被打到國家政治中心。
雖然大宋皇帝跑得偏南了一點,但人家拋除膽小害怕的因素,還是有可取之處的,起碼一時半會想要打過來都不可能。】
老趙家:沒想到這麼快就返場,可惜他們現在筋疲力盡,沒力氣抬杠了。
起碼當官的沒這個精力和時間。
老朱家的話u暖各地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他們大明老是一副要亡了的衰樣?
聽著就是一副山雨欲來、搖搖欲墜的亡國之相啊。
【嘉靖四十三年,徐階推薦張居正成為裕王的侍講,簡單提一句,下一任皇位的強力競爭者,隻是因為嘉靖的緣故沒有緣分,張居正這裏才算是真正打開和建立自己的人脈。
後麵徐階還是徹底把嚴嵩父子倆先送去見大明祖先了,內部的大權基本落在徐階手裏,可是內閣嘛,一個下去另一個自然就上來了,永遠都少不了爭鬥。
兩年以後,咱們這位修玄學的世宗總算是去見他的祖宗了,而張居正已經能夠和徐階一塊起草遺詔。
遺詔其實和我們想象的有些不同,和遺言並不一樣。
除了那種繼位的事情,遺詔基本都是在皇帝死了以後再起草,這會兒總不能指望皇帝蹦躂出來接著說。
在皇帝去世後,深負重望的大臣通常能夠通過遺詔來對先帝一朝的政治進行清算,當然不是排除異己的清算,而是對政治弊端進行總結和改正。
就比如說死在世宗前麵的武宗,他去世以後,楊延和寫的遺詔就把他做的荒唐事都寫了出來,這是最好的例子。】
朱厚照悶悶不樂,家裏的皇位沒了,早死已經夠叫人不開心,現在還得聽這些,更加不開心了。
不過旁邊的大臣們可不管他開不開心,因為他們也沒辦法多開心。
【徐階和張居正那叫一個高興啊,發誓要掃清嘉靖一朝的弊端,還要把之前那些被迫害的同僚提拔回來啊。
兩個人高高興興關係進一步,然後忽視掉了身邊本來的戰友。
政治鬥爭和人性就是如此不可理喻和符合曆史慣性,兩黨之間的爭鬥結束後,馬上迎來的就是一派內部的分裂。
徐階和張居正兩個人都沒注意到,身邊有些人已經改變了。
等到後來穆宗一朝鬥起來都沒反應過來。】
沒有聽到名字,徐階都不知道該不該慶幸天幕給了他一個緩和的時間。
還真是不可預料的人性和強大的曆史規律,永遠都如此,他也逃不過。
【世宗後麵繼位的便是裕王,稱為穆宗。
這裏需要強調一點的是,雖然嘉靖被調侃的很多,也不是個好皇帝,但他本身的能力和帝王之心是有的。
楊延和、夏言、嚴嵩、徐階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在他在位階段聲名赫赫,可哪怕如此,誰都沒法對皇權形成威脅。
簡單來說,不管是內閣的成員是奸臣還是名臣,都不過是他的意願而已。
但繼位的穆宗可就有點嚇人了,他爹在位的時候就小心翼翼夾緊尾巴做人,當了皇帝以後好像也沒什麼改變,上朝時更是自我感悟沒有開口的必要,三年不語。
三年不語一開始還有人找借口,但後麵他還是閉著嘴金口難開就很是駭人了。】
嗯???
這話他們怎麼聽不懂啊?
什麼叫做上朝的時候三年不語?
那做決策就點頭搖頭嗎?
朱元璋捏緊拳頭,他老朱家還真是‘人才輩出’啊,嘉靖有能力偏生要去做道士,這個看起來現階段對當皇帝好像也沒什麼熱枕,就更不必說什麼立誌成為多英明偉大的君主了。
立誌都沒有的人,如何奢望他去做什麼。
【穆宗他並不是多沉默寡言,他就是對政治感到厭惡。
人家下了朝立馬活躍起來,愛華服美酒,愛美人奢靡,總之隻要不和朝廷掛鉤,其它的東西他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