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臣挺搞笑的,他們推崇的是像是建文帝那般,哪怕他叔叔都打過來了,還在和方孝孺他們周禮製度。
哪怕是失敗了,還是不死心,覺得肯定是那會戰亂的緣故,可現在太平盛世啊,搞一搞沒關係的嘛。
唉…果然人是無法相互理解的。
張居正不在意他們,變法終究逃不過富國強兵,一個個在那和他談堯舜,這不是扯嘛。】
朱元璋都覺得這些人真的好唧唧歪歪,幾十年都沒聽到什麼正事,好不容易上位了還得和這群人吵。
他想不通,現在大明的文臣看著也不是那麼一副狂妄迂腐囉嗦貪汙樣啊。
底下的臣子:因為您舉大刀的速度也不像後麵皇帝那麼唧唧歪歪。
【富國是中間過程,強兵是最後的終極目標,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錢還是別說話了,畫大餅是沒辦法提供持續動力的。
那麼張居正要做什麼就很明顯了。
當然,邊防大事也不能不放在心上,南邊有倭寇,北邊有韃靼,但張居正精力有限,暫時隻能將重點放在北方,不然到時候城破了,還搞什麼政治,全部跑命算了。】
【張居正在邊防上的部署,是隨時具備出擊的能力。
他的想法有些分而滅之,但更多是守勢,而不是主動出擊。
利用一切可尋的機會分裂北方,讓他們成為散漫的部落,而不是一個整體。】
雖然很有道理,但對於朱棣而言還是很不爽。
按照他的想法,全部打死才是正法。
朱高熾對於他爹的戰意和躍躍欲試不搭腔,打仗不要錢啊!
而且他怕把他爹放出去,收回來會是一個大問題,天高皇帝遠,他爹本來就是皇帝,誰都沒法管他。
除了已經在地底下的皇爺爺複生踢翻棺材板。
但就他了解,到時候怕是草原會出現兩個暴龍,光是想想都兩眼一黑的程度。
【萬曆元年六月,張居正上書請隨時考成。
張居正之前都是把祖宗之法遵循放在嘴邊,但要說到創製,那麼就隻有考成。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各個衙門分置三本賬簿。
一本記載一切內容,包括發文、章程、計劃等,這一本叫做底冊;
這一本肯定有許多無關緊要的內容,就是那些例行公事沒有考察價值的刪除,作為另外兩本。
這兩本裏麵一本送到各個部門作為備注,做完一件事就打一個勾勾,長時間沒有完成的積留需要在上奏等待處理;
另一本則是送往內閣考察。】
總算是聽到一點大佬關心的內容了,隻不過,這聽起來還是繁瑣。
但政務積壓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很多政令可以說就是浪費紙墨。
從一個衙門出來送進另一個衙門批示,然後經過或長或短的公文旅行,再進入最終的衙門封存,結束繁瑣又無用的一生。
可不是浪費紙墨嘛。
但這件事不是簡單增加朝廷機構能解決的。
那麼,這位備受天幕誇讚的首輔大人,是如何應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