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五年對於張居正而言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點,政治上意氣風發,自家兒子也相繼考中進士,雖然不能和他們老爹相比,但也算是不辱沒門楣。

但還有一件意外的事情,張居正的老父親在這一年去世了,是的,根據官員守孝的規矩,顯然,放在張居正身上會染上強烈的政治色彩。

也就造就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奪情”風波。】

有的人是恨不得立馬找到機會把人踢走,但守孝這個確實有些一言難盡。

放到任何時候,幾年的丁憂都是個老大難,偏偏在古代還不能爭辯,不然一頂不孝的帽子壓下來,比什麼政治鬥爭都有用。

不少皇帝都在思考,這個丁憂的問題確實得考慮清楚啊。

說句不好聽的,朝堂上能用的大臣若是就那麼倒黴的家裏湊在一塊出事,哪怕不是湊在一塊,一年一個,哪也有夠嗆。

【張居正這個位置都來不及為老父親憂傷,噩耗傳到北京的第二天,內閣的同僚就開始上書請求神宗引用先朝奪情起複的路子。

明朝丁憂是二十七個月,必須解職,期滿起複。

但也有例外,在這段時間內由皇上指定不解職,稱為奪情。

當時神宗才十五歲,對於張居正滿滿的信任,再說,登基不過五年,這五年裏事事都有張居正的影子,這會兒叫他丟下一攤子回家守孝,確實走不開。

所以神宗直接下旨不許守製,張居正也沒立馬答應,不管是情感上還是麵子上,自然又得上書言先報父恩,再報君恩。

這裏還折騰了好幾次,後麵還有大臣上書,張居正自己寫了《再乞守製疏》,神宗直接說哪怕是再說一百次還是不答應。】

一群人聽得怪怪的,隻能說,非常會演戲。

不過,若是張居正真的規規矩矩的丁憂二十七個月,他們又得罵一聲迂腐,也知曉現在不過是表現在明麵上而已。

不然皇帝一說不許你就同意,老父親的臉上過不去啊。

都知道是那個意思,可該推諉的還是得推諉一番,人情世故啊。

【張居正還提了五個條件,這就是張居正的在官守製,為了表示誠心,他表示俸祿一概不要,神宗立馬心疼了啊,又下旨給了更好的待遇。

旁邊的人靜靜的看著這番表演,隻覺得牙疼。

不過這也不是張居正開的先例,倒是沒什麼,奪情起複定下來了,但有些人開始強烈反對了啊。

神宗和張居正都沒料到這個局麵,主要是這也不是為他開先河,大家也都知道不過是做做樣子,你怎麼還真情實感起來了啊?】

不單單是旁邊的人牙疼,聽的人也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