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一生哪怕是夾在曆史廣闊的洪流中也毫不遜色,三國如此能人輩出的時代,湧現出來的各種人才數不勝數,曹操得一句梟雄的評價同樣不為過。
其實在我這裏,劉皇叔也能得一句如此評價,雖說對他的刻板印象偏仁善中庸。】
曹操嗤笑,劉備中庸?
也不是誰想中庸就能中庸的。
【曹操生於動蕩的東漢末年,長於此間,成於此間,至死也還是此間,如此環境造就了曹操,亂世就得靠武力平定天下,曹操基本出仕以後就沒停下來過,不說是個能打仗的大將軍,但也是公認的一位軍事家、
其實曹老板有過很多軍事著作,隻是在唐朝以後就失傳了,有些可惜,咱們能看到他的著作隻有‘老驥伏櫪’這些。
曹操禦軍三十年,讀過的兵書可不少,對兵書有過許多解釋,像是對《孫子兵法》的注釋,今日我們還能看到,也是一種另類了解他軍事思想的途徑。】
曹操立馬心疼了,雖然是個武將,但也是文武雙全啊。
若是本來沒這個機會就算了,已經傳世下去的著作還被毀了,怎麼能不叫他心疼啊?
還是得多多印刷多發行,廣撒網,哪怕是遇到亂世好歹有存活下來的機會。
順帶還是往墓裏塞一塞吧,別管有沒有被挖到,現在看來起碼短時間內沒有比他的墓更加隱蔽的地方了。
【曹操曾經提出過“恃武者滅,恃文者亡”這個具有哲學的辯證論題,單一的文武都是要亡國的,區別在於如何亡而已。
窮兵黷武不對,但自家必須有打仗的底氣,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聖人之用兵,戢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正如曹操這句話所說,其實這裏還有一點隱晦的含義。
我曹操啊,也不是一個動不動就喜歡打仗的人,和聖人一樣實屬無奈,不得已用兵來平定叛亂、統一天下啊。】
呃,這話聽得就有點惡心巴拉了。
不少人都不約而同露出嫌棄又鄙夷的表情,實在是這話太像是曹操能說得出口的話。
濃濃的一股不要臉的味道。
【曹操看來,兵馬無非就是將帥用兵之法,所以才有“將賢則國安”的說法,把選將當作是計的首項。
曹老板手底下的將才可不少,他自個對於文臣武將那都是肉麻一套一套的,不過這手段都是三國領隊者的標配了。
所以那會兒忠心也是真忠心啊,一個個能耐都不小。】
能三分天下也得上麵的腦子給力啊,不然哪怕占據時機也是白搭。
【雖然咱們曹老板得到一些多疑嗜殺的評價,但對待手底下的人是真不摳門。
人家跟你混是為了什麼?
或許是為了理想,但理想主義者那也是人啊,曹操主張賞善不逾日,頻頻給屬下請封,大賞更是不少。
不怕前路難,就怕老板畫大餅。
吃到嘴裏的餅才叫人有動力。
這裏我又不合時宜的想到咱們驢神了,當初的打仗摳得啊。】
趙匡胤要被氣死了,居然這種時候還能被掃射到,可見天幕的意見之大了。
可他覺得丟臉啊,這輩子的臉雖然已經丟了,但感覺後麵幾輩子的臉也在這一世被揮霍一空了。
曹營的人則很是滿意,主公確實不摳,就是同僚競爭壓力太大,出去打仗都得搶著,沒有軍功哪裏來的升職加薪的機會啊。
【曹操自己領兵,所以感受更加貼合實際,比如說“功未必皆野戰”。
這句話其實是在他想要封侯荀彧,而荀彧推辭沒有野戰之功時說出口的。
曹操製定戰略,大凡聽取謀臣的意見那基本都穩了,而幾次大敗損失慘重都是因為身邊無勸諫之人,或者他聽不進去別人的話。
有了活生生的經曆,他更加能理解這句話,所以充分、認識肯定了謀臣的功勞。
最好的例子還是劉邦那會兒封侯的蕭何和韓信,他拿人家老劉家的例子出來也真是挺順溜的,這會兒還把人家小皇帝架空了呢。】
曹操:不提後麵什麼都好說。
本來還想沉寂和文若增進增進感情,一下子泡湯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