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一步步劍指皇權(1 / 3)

【先後把朝廷裏麵唱反調的聲音都給埋了,劉裕就打算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了,總不能被人叫做武夫就一輩子真當武夫,他的目標又不是隻打仗。

所以,就出現了大名鼎鼎的義熙土斷,也就是義熙改革。

所謂土斷,當時解釋起來很繞口,就是取消僑人原先的優待,以定居處為準編入國家戶口。

那會兒的僑人和現在區別還是很大,其實是因為東晉特殊的國情,百姓迫不得已南遷,被稱作僑人。

那會兒南遷可不是什麼朝廷組織的,畢竟司馬家跑路的時候肯定來不及帶上百姓,那都是百姓強大的求生欲,踏著血一路走過來的。

他們到了之後四散開來,分散而居,誇張到什麼程度呢?

幾乎人家住在一條街上,你的戶口可能是A郡,旁邊的鄰居是B郡,街口住的人家是C郡。

哪天日澳你們打起來或者是有什麼矛盾,好家夥,處理起來更加麻煩,恐怕得三個地盤的領導人來決策。

這很不現實,而且也沒人真會找上頭領導,更多的相互推諉,不了了之。】

還有這種操作?

這都不能怪官員,真要管起來真不好管。

【在當時,本地百姓和僑人的管理是實行兩套方案,從上戶籍的紙開始就有所區分。

但當時僑人的戶口享受的優待比本地戶口要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免稅和免勞役特權。

這一點其實很難理解,許多人疑惑啊,北方的人過來直接上戶口不就行了嘛,幹嘛還分出來僑人,自找麻煩呢?

而且,朝廷為什麼對僑人那麼慷慨,難道它自己不想收稅嗎?】

當然是有利可圖咯。

哪怕是百姓,也能想清楚這個最簡單的道理。

【朝廷自然不是傻子,但我想說的是,雖然我一直都說百姓迫不得已南遷,但生活在古代的大家比我更加清楚,戰亂吃人的年代,多少百姓能真正南遷。

這裏的僑人,指的更多是自帶武裝力量過來的群體,當時的南方還未開發,他們占據著從武力到文化上的優勢。

當時的僑人又是誰呢?

是東晉的一流大士族,所以劉裕取消僑人優待,要開刀的人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士族。

勇敢寄奴,不怕困難。】

百姓聽著也覺得是,因為他們並沒有享受到所謂的優待,搞清楚不是針對他們,便放下心來。

士族:劉家小兒真是欺人太甚,這是想踩著我們得民心,流芳後世啊。

劉裕:不愧是我,早就想對這群高高在上的士族動手了。

【劉裕本身就和士族利益並不在一掛,他要考慮的是國家整體利益,僑人集團大大的削弱了國家的實力。

第一,大量免稅叫國家的稅收降低,況且免稅的還是最不需要的群體;

第二,管理混亂,且叫僑人的勢力擴大,對中央形成威脅;

第三,惡劣循環,看到僑人的好處,造成更多的人想要辦一張僑人的身份證。

如果不管的話,士族在南方會形成一片屬於僑人的私人樂土,本來就那麼點大的地方,還名正言順的出來個分權,劉裕好不容易才把反對的聲音壓下去,自然會乘勝追擊。

晉朝不乏很多人都認識到這個問題,而且大多數都是僑人,也想過要改變,十多次的土改基本上都悄無聲息,基本上有點名堂的,除了桓溫,就是劉裕了。】

不是沒人想改變,但這玩意不是想就能解決的。

但,劉裕顯然是要衝著士族門閥正式開刀了,和之前那種挑個雞殺完全不一樣,這個行為直接是要把士族的優待取消,本身就矛盾重重,這次更是升級到生死之敵了。

【義熙九年,劉裕便上書了一封奏折,把桓溫拉出來說,其實就是想要實行土斷。

而且劉裕還在後麵說道:“隻要國力恢複,臣定當統帥三軍,收複故土,實現多年誌願。”

當時看來可能是劉裕想要實施政策拉出來的大旗,但後麵和他的人生對照看,卻都是實話。

他都這麼說了,站了明麵上的道義,再加上拳頭也是最大的,難道皇帝還能說不準嗎》

就算是他說不準,難道劉裕就能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