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侯賽國鍛造了一支地區內最為龐大的軍事力量。
為了應對可能的戰爭,薩達姆將原本就已經非常龐大的軍隊又進行了擴軍,使伊軍規模擴大至77個師120萬人。
陸軍裝備有5600餘輛坦克、7500門大炮及4000餘輛裝甲車,全軍完全實現了摩步化。
不過其武器裝備主要以以蘇聯和華夏的裝備為主,其中包括3000多輛蘇聯t72坦克和t62坦克及大量bmp步兵戰車,另有2500餘輛華夏59、69式坦克。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侯賽國的裝甲力量比華夏的還要先進一些。
同樣的侯賽國空軍裝備有770架作戰飛機,其中包括了當時屬於先進戰機的米格29及幻影係列戰機,另外還有米格25、米格23等眾多二代半戰機。
而當時華夏最先進的戰機隻有少量的殲八,先進程度遠不如侯賽國空軍。
侯賽國軍隊的防空實力也不弱,擁有254個防空導彈連,裝備有1000多部發射架近萬枚地對空導彈,另外還有超過10000門的高射炮組成嚴密的防空火力網。
薩達姆對侯賽國軍隊的實力十分自信,他曾經私下對部下將領說過:即使侯賽國軍隊的實力被摧毀50%,他依然有信心擊退敵人的進攻。
漂亮國連一萬人的傷亡代價都承受不起,而我們卻可以!
可見,薩達姆的戰爭思維依然停留在二戰時期的大縱深戰略層麵,強調地麵決戰對戰局的決定性作用,看重地麵部隊的火力密度及機動速度。
主要的戰術是以地麵鋼鐵洪流快速向敵方突擊,以強大火力突破對方防線大量殲滅敵方力量。
在這種戰術思維中,空中力量、地麵防空力量、遠程火力打擊力量都被置於地麵力量的從屬地位。
在當時,不僅僅是薩達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覺得這種戰略思維沒什麼不對,包括蘇聯和華夏。
然而,時代變了,戰爭的模式也變了!
1991年1月17日,多國聯軍部隊開始對侯賽國軍事目標展開猛烈的空中打擊。
第一輪出動的是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f117隱身轟炸機,主要的打擊目標是雷達、伊軍指揮中心、通信中心、防空陣地等目標。
經過首輪打擊,侯賽國大量預警指揮係統陷入癱瘓,侯賽國軍隊瞬間失去了眼睛和耳朵,製空權製電權完全被聯軍所掌握。
接著,大量攜帶精確製導炸彈的攻擊機和從海上軍艦發射的巡航導彈飛向伊軍陣地、機場、導彈發射架、彈藥庫、橋梁、道路、油庫等目標。
侯賽國軍事設施一片火海,伊軍隻能看到到處是劇烈的爆炸,卻根本不知道敵人在哪裏,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聯軍戰機牢牢控製著侯賽國的天空,失去了地麵雷達的引導侯賽國戰機根本無法升空升空作戰,為躲避打擊隻好飛到了伊朗或埋入地下。
地麵的伊軍失去了空中保護,完全成了聯軍的活靶子,任由精確製導炸彈的蹂躪。
戰爭持續了一個多月,薩達姆始終沒有等到與聯軍進行大規模地麵決戰的機會,他終於承受不住了打擊,開始從科威特狼狽撤退,集中力量保衛本土。
得知侯賽國軍隊撤退,聯軍出動大批攻擊機,攻擊暴露在公路上的侯賽國大軍。
這是一次如同遊戲高手操作電子遊戲般輕鬆的戰鬥,伊軍的坦克、裝甲車、汽車被一輛輛打爆,陷入一片濃煙之中,士兵隻知道丟棄裝備四散逃命。
最終,這支精良的機械化大軍被全部殲滅,裝備損失殆盡,上萬士兵死亡,車輛殘骸燃燒產生的滾滾濃煙沿著公路綿延了幾十裏,場麵異常慘烈,這條公路後來被稱為侯賽國的“死亡公路”。
經過一個多月猛烈的空中打擊,侯賽國軍隊被嚴重削弱,軍事指揮體係、防禦體係已經完全被打爛,整體實力被削弱了大半,聯軍完全取得了戰區的主導權。
侯賽國軍隊沒有打過這樣的戰爭,到處都是呼嘯而至的精準炸彈,但他們根本看不到敵人在哪裏,自己如果與一個巨大的影子作戰,這令士兵們的意誌崩潰了,士氣也近乎瓦解,聯軍發動地麵進攻的時機成熟了。
2月24日淩晨4點,聯軍二十餘萬大軍在數千輛坦克和大批阿帕奇直升機的掩護下分五路對侯賽國發起規模巨大的地麵攻勢,伊軍很快便被聯軍的迂回穿插戰術分割包圍。
地麵的戰鬥同樣是一邊倒,伊軍大批坦克在阿帕奇的攻擊下成為一堆廢鐵,殘存的坦克也很快被聯軍先進的艾布拉姆斯坦克一一擊毀。
一戰下來,伊軍又被摧毀數千輛坦克,而美軍坦克沒有一輛被伊軍坦克擊毀。
僅僅100小時後,薩達姆原本指望的在地麵擊潰聯軍的夢想破滅了,軍隊大都潰散或者投降,那支曾經威震中東的百萬虎狼之師已經不複存在了,薩達姆被迫於2月26日宣布接受聯合國提出的停火條件。
。您提供大神戰隼的長空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