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洛陽來人(1 / 2)

真正的戰爭,在文學家和詩人的筆墨裏,總會變成另外一種樣子。

血肉橫飛、慘叫哀嚎以及屍山血海,是寫實主義的作風,通常會夾雜著蒼蠅和禿鷹、烏鴉等動物,在血與火之間,還會描寫腐爛和發臭。

鐵馬金戈、朔風撲麵,乃至滄海橫流,那是浪漫主義的作風。通常記載戰爭的同時,還會記載統帥的運籌帷幄,記載戰士的奮勇不屈,有描寫殘陽如血,有描寫蒼山如海,或者還有描寫兒女柔情、軍民魚水。

劉協在長安看著曹操屯田的這些日子,心裏其實一直掛念著前線。張飛和關羽,都是第一次領軍,不知道能不能鎮得住場麵呢?他們的軍報,會如何描寫前方的戰事呢?

等待的日子並並久,張飛前軍遭遇羌人的消息和他們第一天大戰韓遂聯軍的情況,在戰鬥結束的兩日後,就被傳訊士卒用快馬送到了長安。

驗明火漆,劉協緊張地看內容,信上隻有一句話:

“飛初戰不克,僅斬敵一將;當晚劫營,適敵軍亂,斬數千,敵退。夏校尉出迎。”

這一句話,不知包含了多少戰士的拚殺和戰陣的艱難。千裏行軍,遇敵一戰,步卒攻打騎軍,夜間攻擊,劉協怎麽看,這戰鬥的前後都不是輕鬆的事情。然而,張飛一句話,就敘述了一場戰鬥。

這就是傳說中的萬人敵嗎?是戰鬥不夠輝煌,以致於張飛羞臊,不屑於使用大筆篇幅來敘述?還是戎馬倥傯,時間緊迫,來不及花費長時間來寫具體一些敵情報?

劉協望著這麽簡短一封信,心裏想,依朝廷諸人的尿性,也不知道會如何評述這一類戰鬥。遞給曹操看了一下,曹操見信大喜,連忙催著向朝廷報捷。

在劉協的認識裏,軍事始終都是為了政治服務的。這個世界的事情,基本是由大漢眾多的文人來定性的。他們的認知態度,決定了大漢政治和軍事的秩序。或許是戰事到目前為止還並不明朗,張飛沒有詳細彙報這些內容。那麽一場大捷,最後會變成什麽結果,還是相當難說的。

按常理說,大漢內憂外患,經濟凋敝,急需一場勝利來提升士氣。但是,和羌人的戰鬥,很容易變成民族之間的仇恨戰,變成血統主義者的仇恨戰,變成西北長時間的拉鋸戰,那時節,將耗時日久,錢糧難以為繼,朝廷中必然無數大臣群起而攻之,撤軍的呼聲會很高。若是到那時候,雖勝,猶敗。

在劉協認識的曆史上,東漢末年,先是由黃巾之亂摧毀了地方上的鄉裏結構,耗空了中央財政,然後羌人之亂徹底打斷了大漢休養生息的機會,使得朝廷財政徹底崩潰,被迫走上飲鳩止渴的絕路。西北之地,被朝堂忽視了很多年,以致於後來異族逐漸強大,漸漸漢人政權失去了控製,最終出現了五胡亂華的亂世。

前線士卒的血戰,未必對朝堂諸位肉食者的口味。用和平主義者的話説,很多血和淚的哀歌,不一定化作英雄的豐碑和頌辭。

就在初戰告捷的戰報要報向洛陽的時候,朝廷的消息終於先一步傳了過來。

來的是東宮的小黃門,皇帝寢宮的隨侍,叫潘平。皇帝讓他來,是傳達重要口信的。

潘平自入宮之後,就陪在皇帝身邊,很少外出,深得信任,一向錦衣玉食。此番西行,風塵仆仆,卻不敢耽誤,一路快馬奔馳,因此遭了不少罪。見到皇子協,撲上去好一陣大哭,劉協撫著他都肩膀,耐心安慰他。

待情緒平複之後,潘平跪在席間,詳細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