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武威爭論(1 / 2)

曹操自去年以來,連續從事大量的基層政務工作,非常了解糧食儲備的窘境,其實很早就想禁酒。

但是酒這個東西,要禁絕卻會麵臨許多問題。

首先,能夠造酒的作坊,都是世家豪門所有,根深蒂固,一般人動搖不得。若是強行禁酒,則斷絕了這些造酒作坊的財路,等於是開罪了豪門巨閥。

其次,經常性大規模飲酒的,往往是文人集團和地主權貴。在饑荒年代,庶民連吃飯都吃不飽,誰還在意飲酒的問題?所以禁酒,等於斷絕了士大夫們聚集飲樂的氛圍,得罪了這些在乎享樂和麵子的人。

最後,皇帝本人嗜酒成癮,時常醉飲達旦。宮中用度,耗資巨大,而用在這酒上的,就占一個大頭。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畿權貴,都以能豪飲為榮,以飲少輒醉為恥。若是禁酒,皇帝怎麼看?

曹操雖然不太在意文人權貴的看法,但也並不是莽夫,他不會同時向所有掌權者開戰。現在皇子協提出要禁酒,當然是在長安一帶開始施行。

好處是,這裏原有的百姓四散,官吏逃亡異鄉,政治圈子可以不用考慮。剩在這裏的民眾,以老弱為主,日有一飯則歡喜不已,哪裏會奢求什麼酒食?

缺點是,長安並不是世外之地,大漢朝廷早晚要重新納入管理,那麼若是不能創建優秀的管理體製,則遲早會變回原來的行政體係,還是變做老一套。

在曹操看來,若是不能除掉固有的行政弊病,斬斷原有的門閥把持朝政的貪婪之手,那麼自己一切努力,都隻是白廢氣力。

曹操一向自詡心誌遠大,盼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守牧一方,可是絕不想自己的政令,日後被人逐一推翻,全盤否定。

他回到官署,經過認真思索,就著油燈,熬了一個通宵,寫下了《禁酒令》。裏麵引用《戰國策》中講述的上古禹帝故事,稱禹飲酒之後,疏儀狄而絕旨酒,並稱: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也描述了夏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最終夏桀被商湯放逐。

還描述了商紂“飲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裏可運舟”。曹操文采斐然,通過這些亡國之例,來警示酒之危害。

為了辯解自己不是開曆史之先河,為了證明這些禁酒措施古已有之,曹操引用了西周時期的禁酒令——《酒誥》:“無彝酒,執群飲,戒緬酒”,特意指出,酒是大亂喪德且最終能夠導致亡國的根源。他還強調《酒誥》中規定,隻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對於那些聚眾飲酒的人,可以抓起來殺掉。

最後再強調了一遍先漢實行的“禁群飲”製度,相國蕭何製定的律令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然後,闡述了禁酒對朝廷管理的重要意義,以及在糧食緊缺時期的特殊用意。

曹操的文采很好,洋洋灑灑,既講述了酒的危害性,也說清楚了禁酒的意義,同時講清楚了禁酒的曆史和淵源。更明確了禁酒的範圍,即涼州和三輔地區,包含長安一帶的附屬聚落。禁酒的時間到糧食豐收、官署倉中有三年存糧為止。不僅禁止飲酒,還禁止釀造、販賣、運輸,而且原有的庫存酒類,一次性全部運往西州前線,並告知張飛和關羽,以後再也沒有酒類供應了。

禁酒令隨著劉協的親筆書信,輾轉來到涼州武威姑臧。

姑臧,原名蓋臧,這座城為匈奴所築,匈奴人的卷舌頭發音漢人比較難懂,導致音訛為姑臧。由於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在這座城內,漢、羌、匈奴、氐等多種民族雜居,因地處中西交通要道的緣故,龜茲、西且彌等駱駝商隊時常來光顧,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先漢時姑臧縣隸屬武威郡,後漢時就成為武威郡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