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授先生,”艇長回答說,“我怎麼會如此無禮呢!不過,我要向您請教,您如何解釋在這麼深的海域裏仍有生命能夠存在?”
“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我回答說,“首先,是因為那些因海水含鹽度和密度不同而導致的垂直運動的水流,產生了一種足以維持海百合類和海星類基本生活的運動。”
“說得好!”艇長讚許道。
“其次,是因為,如果說氧氣是生命的基礎的話,我們知道,分解在海水中的氧氣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不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少,而且深層水域的壓力也有利於把海水中的氧氣壓縮在底層。”
“啊!你們知道得這麼多?”尼摩艇長以一種略感驚訝的語氣回答說。“其實,教授先生,你們也應該知道,因為這都是些客觀事實。不過,我還要補充一點,在淺水層被捕獲到的魚,它們的魚鰾中含的氮要多於氧;而在深水層捕捉到的魚則正好相反,魚鰾中含的氧多於氮。這為您的理論體係提供了論據。不過,還是讓我們繼續觀察吧!”
我把目光重新移到了氣壓表上,氣壓表的指針指著6000米的深度。我們已經下潛了一小時。鸚鵡螺號憑借它的斜翼在繼續下潛。荒涼的海域海水清澈無比,其透明度難以描繪。又過了一小時,我們下潛到了13000米——約合3.75法裏——的深水層,可海底仍沒有露麵的跡象。
然而,當我們下潛到14000米的深水層時,我發現了矗立在水中的淺黑色尖峰。不過,這可能是些屬於像喜馬拉雅山和勃朗峰這類高山甚或是更高的山脈的山峰,而它們的深淵仍然還深不可測。
鸚鵡螺號頂著巨大的壓力,仍在繼續下潛。我感覺到,潛艇鋼板用螺栓銜接的地方在顫動;支撐件在彎曲;艙壁在呻吟;客廳的舷窗玻璃在海水壓力的作用之下仿佛要鼓起來了。這艘堅固的潛艇要是沒有像尼摩艇長所說的那樣堅不可摧,那麼恐怕早就退卻了。
我們貼著這些直插海底的懸崖峭壁下潛時,我還發現了一些貝殼、龍介、活旋蟲和某些種類的海星。
可是,這些最後的動物代表很快也失去了蹤影。下潛到三法裏以下,鸚鵡螺號便超越了海底生命的極限,就如同一隻氣球上升到了可呼吸空氣層以上的高空。我們下潛到了16000米的深度,即四法裏的深度。此時,鸚鵡螺號的船體承受著1600個大氣壓的壓力,也就是說,船體每一平方厘米的表麵要承受1600公斤的壓力!
“在人類從未到過的深水層遨遊,多麼不可思議的情形!”我大聲叫喊,“瞧,艇長!請看這些奇山異峰和荒涼的洞穴,地球上最後的棲身之地,可是生命卻無法在這裏維持!多麼鮮為人知的景色!為什麼我們隻能夠把它保存在記憶之中?”
“您是否想用比記憶更好的方式把它保存下來?”艇長問我說。
“您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我是說,再沒有比給這個海底區域拍一張照片更容易的事了。”
我還沒來得及表達這個新建議在我心中引起的驚喜,一架帶鏡頭的儀器已經按艇長的吩咐送到了客廳。透過洞開的防護板,海水在電燈光的照耀下,光線分布勻稱,既沒有任何陰影,光線也沒有絲毫減弱。要進行這種性質的操作,太陽光恐怕也沒有這樣令人稱心如意。鸚鵡螺號在螺旋槳推力的作用下,並且由側翼控製著傾斜度,得以在海底保持靜止不動。儀器的鏡頭對準了海底景色。幾秒鍾以後,我們獲得了一張極其清晰的底片。
我在這裏介紹一下這張照片。照片上展現的是從未見過日月星辰的原生石,構成地球基礎的底層花崗岩,岩石堆裏幽深的洞穴,以及由陰影襯托的無比清晰的輪廓,猶如出自某些佛朗德藝術家之手的水彩畫。遠處,山巒重疊,起伏不平,構成了照片的遠景。我無法描繪這一堆堆穩穩地矗立在燈光閃爍的沙地上,滑溜、黝黑、光澤,不長苔蘚,毫無斑點,奇形怪狀的岩石。
此時,照完相以後,尼摩艇長對我說:
“教授先生,我們上去吧!這種地方不宜呆得太久,也不應該讓鸚鵡螺號過久地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好,我們上去吧!”
“您站穩了!”
我還沒有弄明白艇長為什麼要這樣叮囑我,就一頭摔倒在地毯上。
隨著艇長一聲令下,鸚鵡螺號推上了離合器,尾翼垂直豎起,像漂浮在空氣中的氣球一樣,以閃電般的速度上浮,在衝破水層時還發出陣陣顫抖聲。在上浮的過程中,什麼東西都看不清楚。它花了四分鍾從距離洋麵四法裏的深水層升騰到洋麵,猶如一條飛魚躍出水麵,然後又回落下來,濺起了罕見的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