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自知大限已至,無力回天,便立懿貴妃之子載淳為皇太子。當時載淳不滿六歲,無法獨立執政,鹹豐指定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協助載淳處理一切政務。這八人都是有宏圖大誌之臣,其中尤以肅順最為突出。但他擔心這八人會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便將一枚“禦賞”印章交予皇後鈕祜祿氏,同時將另一枚“同道堂”印章留給了皇太子,並規定凡由八大臣經手編寫的一切諭旨必須加蓋“禦賞”和“同道堂”印後才能有效。另外,鹹豐也看出懿貴妃在政權上參與得太多,看出這個貴妃頗有野心,便又寫了一個遺詔,上書如果懿貴妃日後有不利於朝廷之事發生,皇後可召廷臣將其誅殺。然後,他將這個遺詔交給了皇後鈕祜祿氏。這樣一來,鹹豐才感覺安排妥當,心中再無牽掛。第二天鹹豐便與世長辭,享年三十一歲。
懿貴妃從入宮便設計吸引鹹豐,然後通過手段一步步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可謂是用心良苦,同時這一步步的變化也表現出了她對權力欲望的不斷升級。於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場大禍便由此拉開了序幕。
果斷掃清絆腳石
鹹豐逝世後,隻有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位為帝,同時尊皇後鈕祜祿氏為慈安皇太後,尊生母懿貴妃為慈禧皇太後。
載淳年幼,當然無法親自執政。而顧命大臣中的最突出的人物肅順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一向驕縱自大,似乎不把任何人看在眼裏。如今大權在握,更是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於是,他自然而然地便引起了朝臣的諸多不滿,慈禧當然也不例外。
在鹹豐還在世之時,慈禧便憧憬著有一天能獨攬朝政,可惜一直沒有機會。當鹹豐逝世後,慈禧認為機會來了,便暗中策劃,讓自己的支持者上書,奏請讓兩宮皇太後即慈安和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輔政大臣怡親王載垣立即加以否決,因為清朝在此之前還從未有過太後垂簾聽政的事情發生,他認為如果在本朝實現,實屬荒唐。而肅順冷靜地加以分析後,隱隱猜到此事恐怕多半是慈禧的主意。他為了杜絕此事的發生,便親筆加以否決,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慈禧對肅順一幹人早就不滿。她見八大臣如此專權,自己苦心等待多年的時機並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出現,心中更是不悅。八大臣對於朝政從來都是自己做主,也從不過問她,讓這個一心想總攬朝綱的太後對於朝政根本插不上手。於是她再也忍不住了,準備發動一場政變,徹底解決此事。
她首先便把目標瞄向了“同道堂”印。她利用自己是皇帝生母的身份,把“同道堂”印章握在了自己手中,代子鈐印,這樣一來在跟輔政大臣之間的關係上就處於主動地位了。輔政大臣雖然對她恨之入骨,卻也無可奈何,隻好處處承受著被動的局麵。
慈禧知道,隻是在局麵上主動還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必須除去這些輔政大臣才能實現自己的權欲夢想。但現在光憑她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於是她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正在北京主持朝政的恭親王奕。
奕是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當年鹹豐與奕的關係並不好,所以奕沒有成為輔政大臣之一,他心中一直對此表示不滿。於是慈禧認為,奕一定能幫助自己對付八大臣。從實力上看,奕在朝廷中的支持者甚多,同時在清政府與諸國談判時,奕也滿足了諸國使者的要求,因此他等於也有外國的支持。慈禧想把他召為自己的助手。同時反過來,奕認為隻要靠上慈禧這棵大樹,由此也可以對付八大臣。雙方不但認為對方對自己有用,而且目標也一致,所以,當慈禧派寵信太監安德海把這個想法帶到北京時,奕當然欣然而應。
於是,奕不顧肅順等人的反對,以祭奠為名強行來到熱河,私下裏卻悄悄地與慈禧進行會晤。商議妥當後,奕又悄悄地率先返回了京城,準備同慈禧內外聯合發動政變。
兩個有野心之人當然能夠一拍即合。慈禧在爭權的路上可謂是煞費苦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還真付出了不少心力。的確不簡單!
得到奕的幫助,慈禧行事果然便利了許多。慈禧首先說服了雖與自己不睦,但卻沒什麼主見的慈安,使她有與自己共同垂簾聽政的想法。不久之後,慈禧便開始拉攏屬於自己的一個集團,在這個集團裏的人多是鹹豐在位時不得寵的大臣,此時卻很清楚地看清了形勢,紛紛開始支持慈禧。他們在上朝時常提出八大輔政大臣權力太大,幾乎已經總攬朝政,日子一久,必出禍患。同時,他們不斷表示支持皇太後進行垂簾聽政,以便於穩定朝綱。
慈禧借著這樣的勢頭,便開始逐漸削減八大輔政大臣的權力,與此同時還繼續收買一些權臣為己所用。此消彼長,慈禧的勢力也越來越大。照這個勢頭,慈禧不成為真正的當權者,那才叫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