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慈禧(1)(3 / 3)

鹹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鹹豐帝的靈柩要被運回北京,八大臣全部在護送隊伍之中。慈禧讓人馬車隊緩緩而行,自己卻跟慈安、載淳抄小道提前四天返回了京城。一回到京城,慈禧便召集恭親王奕等大臣,利用自己目前在朝廷的勢力,稱肅順等人偽造輔政詔書,罪大惡極。大學士周祖培、賈楨等人立即請求慈禧垂簾聽政。朝廷這邊奕已經安排妥當,當然是無人敢反對,慈禧也終於可以下定決心了。

鹹豐皇帝的靈柩剛運回北京,慈禧便讓恭親王等人將八大臣分別緝拿,然後將肅順、載垣及端華三人賜死,其餘人等皆革職流放。自此,八大臣已被全部鏟除,慈禧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一日,慈禧與慈安在養心殿東暖閣正式開始垂簾聽政,同時立有大功的恭親王奕被封為議政王,執掌軍政大權。

同年十一月,大清年號更為“同治”,意思是兩宮皇太後與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當年為辛酉年,故慈禧發動的政變又被稱之為“辛酉政變”。

慈禧不斷增強的權力欲望加上縝密的思維與計劃,終於讓她掃除了最大的障礙,從而實現了她的人生理想,即垂簾聽政,掌握朝廷大權。她當時僅僅二十七歲。

從鏟除異己到賣國求榮

此時的慈禧已是大權在握,便開始在朝廷裏為所欲為。她在朝廷裏的勢力也是越來越大,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獨裁者。於是,很自然地,她與兒子同治發生了衝突。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已經十八歲了。在多方壓力下,慈禧不得不同意在這一年把權力還給同治,讓他親政。同治是個比較堅強而且認真的皇帝,他仔細地處理著朝廷的每一件事,希望能善用自己的權力,真正地治理好國家。可是相對於兒子來說,更看重權力的慈禧卻並沒有從心裏同意把權力還給同治,她打心眼兒裏對同治履行屬於自己的權力十分不滿,有機會便對他進行訓斥,同時還主動參與朝政的相關事宜。同治當然不願接受,於是母子二人便逐漸產生了衝突。可惜同治在朝中的勢力遠遠不及慈禧,所以如果這場鬥爭真要在朝廷發生的話,那麼同治必輸無疑。同治本人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輕易不敢把矛盾太激化。

可是後來有一次,慈禧與同治卻有了一次直接的衝突。當同治想重建圓明園時,奕提出了反對意見,同治心中有些不快。而在奕走後,其子載澂又來見同治,同治因心中有氣便避而不見。奕的兒子載澂便玩笑般地稱同治今日有些擺架子。這話被同治聽到後,心中大怒,便下令將其父子賜死。但在眾朝臣的竭力勸阻下,才改為革去奕的官職。

奕從成為慈禧的心腹重臣以來,在朝中一直呼風喚雨,從沒想過會吃什麼虧。如今突然聽到皇上將他革職,心中大驚,立即向慈禧說明此事。慈禧聞之,並沒把這個當什麼大事,隻是告訴他什麼事都沒有,讓他安心離去。

當同治發現奕仍在朝中任恭親王,又聽說是慈禧讓他繼續在朝中公幹時,心中大怒,立即寫了一份詔書,命革去他官爵。奕得知後,又一次請求慈禧庇護。慈禧仍然未把這當什麼事,隻是把同治找來訓斥了一頓,責令他必須收回成命。

同治心中十分氣惱,可是又不得不遵從,隻好又下詔令,將爵位還給了奕,慈禧這才罷休。可是這件事的發生,卻讓同治對慈禧徹底失望,他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鬥不過這個掌權的母親,便索性開始逐漸地遠離朝政,打算不再處理朝廷中的任何事。更甚的是,慈禧連他的私生活都不斷幹預,使他在宮中過得極不開心,他從此便開始自甘墮落。在太監的建議下,他又時常在夜間去花街柳巷尋花問柳。不幸的是,不久之後他便染上了性病,後來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駕崩於養心殿,年僅十九歲。

母子鬥法,可謂當時的清宮一絕。雖然慈禧未直接殺死同治,卻也等於間接地下了手。從二人的權力分析來看,同治的失敗當在情理之中。可惜!誰讓他有如此一個母親呢?

同治去世後,因未留下兒子,所以繼位者隻能在他下一輩的同族人中選擇。可是慈禧擔心自己成為太皇太後之後不便於垂簾聽政,便決定還是在同治的同輩人中選擇。

慈禧為了能夠繼續控製朝權,便提出立奕的兒子載澂為帝,可奕知道這皇帝當得並不自在,便婉言相拒。慈禧思考再三,終於決定立鹹豐帝的侄子載湉為帝。當時載湉年僅四歲,慈禧能直接對他加以控製,這樣一來她便又可以毫無顧忌地控製朝政大權了。

光諸元年(1875年),載湉繼位,即光緒帝。於是,慈禧跟慈安繼續垂簾聽政,仍同以前一樣把持著朝政。

在慈禧把持朝政的這些年裏,她對外不斷滿足外國侵略者的無理要求與“索賠”,對內則不斷派兵去鎮壓以太平天國為主的農民起義,造成國家一片混亂。即便如此,她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上來,並未把大清的危險當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