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香名“蘭清香”,故名思義,香似幽蘭,沁人心脾,調五髒、養六腑,壯筋骨,並還有疏風散邪,芳香通竅,去濕健脾的功效。
眼下正好能用上。
虞幼窈檢查了兩個竹籃,其中一個竹籃裏,放了一些點心吃食,另一個竹籃裏,擺了一些用具、器物。
煮茶用的小泥爐、茶具、香爐等。
虞幼窈燃了香炭,複將燃燒的香炭撚碎成小塊,取香爐,放進置香口裏,夾一枚蘭清香置到香口上,經底下碎炭薰烤,香爐裏漸漸冒出了一絲一縷的煙香。
清幽似蘭的香,漸漸彌散。
此香製作十分不易,製作成功之後,還需放到土裏,窖香七七四十九日,使香藥的藥性,達到圓融,與麝藥香丸比及,也是不遑多讓。
此香溫養五髒六腑,長期佩戴有固本培元的奇效。
最適合如殷懷璽這樣的武將。
虞幼窈接了一壺雨水,沉澱了雜質,架起了小泥爐,開始烹水煮茶。
端午節這一天下的雨,又稱之為“無根之水”,乃天地至純淨。
聽說是,端午節這天,民間有許多祭祀龍神的活動,龍神感念世人祭祀,會行雲布雨於人世,布澤於世人。
端午節這天的雨,與旁的時候不一般,據說淋一淋雨,還能驅除身上的濁氣、穢氣、病氣,濕氣。
是不是真的,無從考究。
但虞幼窈,對這種風俗,卻抱以極大的尊重,仔細一想,這些令人費疑所思的風俗,其實也有跡可尋。
端午節是春夏交替時節,已經到了立夏,雷雨較多,端午節這天,確實最容易下雨,所謂龍神布澤於世人,也不過是將這一自然現象神化了,美化了,並非什麼迷信,而是承載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立夏後,便是小淋一會雨,及時換上幹爽的衣裳,也不會輕易生病,淋雨能清潔身體,身上清潔了,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上,能防止病菌,減少生病。
加之春夏交替時節,人體熱邪漸盛,淋一淋雨,讓少些的涼氣進入體內,確實能起到些微抑製熱邪作用。
理論上,是沒有問題。
但具體情況,還是要看個人體質。
人們將這些對自己有益的風俗神化、美化,代表的卻是他們對天地的敬畏與熱愛,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不能以迷信概論,是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文明。
迷信與真理,是要看它的背後,承載了什麼。
若承載的是,害人的惡,那麼它的存在是迷信。
如果承載的是美好的善,那麼它的存在,就是真理。
這時,殷懷璽拎著一捆濕柴進了山亭,混身上下濕漉漉的,沒忙著過來,而是站在山亭入口處,將衣服的下擺擰幹了水。
虞幼窈連忙遞上了,先前用過的巾子:“趕緊把頭發擦一擦。”
殷懷璽擦幹了手上的水,握了一下她的手,掌間一片冰涼:“先生火。”
說完,就放開了她的手,就近尋了幾塊石頭圍在一起,又壘了一個火塘,竹籃裏墊了防止用具碎裂軟毯,裏頭塞了棉絮,正好用來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