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7章(1 / 1)

大意是找到了此生情有獨衷之人,要與她(他)約定終生,忠誠於她(他)。

整首詩纏綿婉約,透出了脈脈的情深。

似中似有所感,虞幼窈不由摒住了呼吸。

果然!

“虞幼窈,”殷懷璽低喚了她一聲:“我心悅你。”

低啞的聲音,仿佛攜著石破天驚的力量,猛地砸進了虞幼窈的耳朵裏,直砸得虞幼窈腦子裏一片空白。

她愣愣地看著殷懷璽。

殷懷璽拿過了虞幼窈手中的玉簪:“我幫你簪上。”

也不等虞幼窈反應,他已經站起來,走到她身後,彎腰在她身後,小心地將玉簪簪入她的發間,然後抽出她發間的鎏銀簪子。

殷懷璽輕輕撥弄了兩下,簪子上的蕊絲步搖墜子,蕊絲輕盈地在她的鬢邊晃動,襯得她容顏芳柔,一片柔澤。

虞幼窈如夢初醒,輕抿了一下唇兒,又下意識摸了一下頭上的簪子:“你、你以前,都不怎麼送我簪子的。”

幹巴巴的聲音,顯得有些慌亂。

“簪發為情,我想將簪子作為定情信物送給你。”在眾多首飾中,簪子的意義最獨特,還象征著尊嚴,尊重。

周宣王的王後薑後,就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

周宣王有一段時間荒廢政事,薑後明曉大義,勸周宣王勤政,退去發簪與耳環,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

周宣王知曉薑後的心意後,感動又慚愧,於是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麵。

周宣王迷途知返,固然是薑後的勸解,同時也有周宣王,對薑後的信任與愛重,代表的也是他們同心同德的情義。

以簪定情的意義,自然不單單是定情。

還是彼此同心同德的情誼。

“送的時候,可沒說這是定情簪子。”還以為,隻是端午節禮物,虞幼窈抿嘴一笑,嫣紅的麵頰,襯著發間的簪子,越顯得嬌瑩美好,她佯裝嗔怒:“等我收下了,就偏說是簪發定情,我怎不知道你這樣無賴?!”

“我不是,”殷懷璽心中一急,連忙就要解釋:“我沒有,你……”

“你還糊弄我,”虞幼窈瞪了他一眼,將他辯解的話瞪了回去:“話本上都寫了,定情信物是要互相交換才作數。”

那雙睡鳳眼兒,好像會勾魂一樣,輕飄飄一瞪眼,頓時清眸流盼,色授魂與,殷懷璽腦子裏一片空白。

“你怎麼也不提前說一聲,”虞幼窈話鋒一轉,就將自己準備的禮物塞進他手裏:“我可沒得特地準備的定情信物回贈予你,隻這禮物,也是花了許多心思,二月就開始準備,花了三個月餘才做好,也還能湊合一下。”

話雖如此,但倘若真要精心準備一份定情之物,她多半還是要送這個。

比這更貴重的東西不是沒有。

可哪有親手做得心意足?

殷懷璽不也送了她,自己雕刻的簪子嗎?

可見他們送禮心意都是一樣的。

驚喜來得太突然,殷懷璽捧著盒子,一時間忘了反應。

端午節禮物,當成了定情信物,送了出去,虞幼窈心中既羞又喜,有些期待殷懷璽收到禮物時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