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的人是如何作想,至少這是他們對外明麵上的說法。
而今天,西戎又在重複著十七年前的曆史。
天齊卻可以主動給西戎提供另外一條路。
若是西戎執意起兵,不僅不占理,更無法說服西境內所有百姓以及將士。
這個時候,皇帝又提出了擺在他們麵前的第二個難題:
“但西戎等國,早就已經習慣了掠奪。”
皇帝一句話說的語焉不詳,但顧硯書卻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習慣了掠奪,就代表了習慣了不付出任何代價,便從天齊境內搶奪物資的行為。
現如今天齊提出往來貿易,就代表著他們再想要拿到物資,就必須要付出代價,這樣的轉變,的確讓人無法接受。
隻不過,對於顧硯書來說,這卻並不是什麼難題。
隻見顧硯書想也不想便擺了擺手:
“這個簡單,到時候和他們講講道理,他們會聽的。”
講道理?
若是能夠與西戎這些野蠻之國講得通道理,天齊的邊疆又何至於動蕩不安?
皇帝想也不想便要反駁,卻見顧硯書又像是想到了什麼似的,麵色稍稍變化了些許,而後加上了一句:
“兒臣剛剛忘了說,若是尋常人給他們講道理,他們不願意聽,便讓王爺親自帶上十萬將士,去西境同他們講一講,總是能說通的。”
皇帝:???
讓老三去,還要帶上十萬將士?
老三媳婦兒,你自己捫心自問,你這是讓老三去講道理的嗎?
第195章
饒是皇帝,也被顧硯書這番“厚顏無恥”的發言給驚呆了。
但好歹也是在龍椅上坐了二十餘年的人,驚訝之後,皇帝很快便開始認真思索起了顧硯書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而後皇帝便發現,顧硯書所說的,不無道理。
西境之人向來野蠻,往來貿易之事,若是尋常人去同他們說,效果定然不會好,但若是老三……
想著西戎在老三手底下吃過得虧,皇帝頓時便覺得這件事,似乎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困難。
將皇帝的神情變化盡收眼底的顧硯書則是不動聲色的微微笑了笑:
道理這種東西,向來便是隻掌握在大炮的範圍之內。
若是沒有絕對的勢力,便去和人講道理,別說是顧硯書了,就是孔子再世,也是於事無補。
要知道在隻看過《論語》,不了解孔子其人的時候,顧硯書也以為孔子是個和善的老頭子。
樂善好施,以理服人,和藹又慈祥。
後來顧硯書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離譜。
孔子的確是喜歡以理服人,隻不過這個理,不是道理的理,而是物理的理。
根據後世的各方麵資料顯示,孔子身高九尺有餘,換算成後世的長度單位,差不多兩米上下。
除此之外,孔武有力,力托千斤,同時還精通各種格鬥技巧。
從史料中也能看出,在孔子周遊各國遊學的時候,甚至還有過七天七夜不吃飯的經曆,其身體素質可見一斑。
用顧硯書常用的話來說,便是一拳能夠打死好幾個小朋友。
在春秋末期那般混亂的年代,孔子還能夠將自己的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皆是因為孔子其人,是先兵後禮的典型代表人物。
顧硯書作為一個流著華夏血液,從小接受著儒家思想長大的社會主義**人,自然是要繼承孔子這樣優良的品質的。
就在顧硯書在心中如此作想的時候,便聽到了皇帝的聲音:
“你這個提議不錯,朕記得,朕見你尋常計劃書也寫的不錯,這開通往來貿易之事,你也同這攤丁入畝一般,寫一份計劃書給朕吧。”
“什麼?”
顧硯書看著皇帝愣了愣,這個人剛剛明明不是這樣說的,剛剛皇帝不是說隻是想問一下他的意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