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禦史大夫桑弘羊、大司馬大將軍霍光。
他們算不上出身世家大族,但卻都屬於是文臣集團。
後來因為上官太後的原因,上官桀和霍光才搖身一變成了外戚集團。
他們之間,仍然發生了權力的爭鬥,最終聯合了燕王旦的上官家兵敗族滅,而霍光掌權。
如今,劉賀處置了霍光這個外戚兼權臣,於是就留下了權力的空隙,那麼蟄伏已久的文臣集團就會抬頭。
更何況,給自己舉薦朝臣的大司馬大將軍張安世,不隻是文臣,更是外戚。
活脫脫就是一個小號的霍光啊。
雖然小,但是安知日後不會變大呢?
誠然,張安世如今沒有一點權臣的桀驁模樣,言談舉止上也都能看出他對天子的忠心。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張安世終身都謹小慎微,張氏一族一直延續到東漢仍然屹立不倒。
但孝武皇帝時的霍光就不謹慎嗎?霍光就不想當忠臣嗎?霍光就不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嗎?
不,絕不是如此的。
霍光出入宮廷二十年不曾犯錯,又怎麼可能一開始就是一個對權勢癡迷之人呢?
是不斷增長的權力和迅速拔高的地位,讓最初的霍光成為了後來的霍光。
既然霍光會變,他張安世就不會變嗎?
要知道,張安世現在的權勢和地位,比原來時間線上高太多了。
更何況,如今坐在皇榻上的劉賀,與孝宣皇帝可不是同一類人。
他可是要在大漢帝國內變法行新政的。
而這新政還是亙古未有的新政,是會觸及到張安世們背後那些世家大族核心利益的變法新政。
張安世還能像原來的時間線上那樣“安世履道,滿而不溢”嗎?
劉賀的心裏沒有底。
此刻,看著手中的那份被舉薦官員的名單,劉賀想對正值壯年的張安世說一句:府君,時代變了。
但是這句話卻不能說出來。
劉賀對待張安世們的態度和對待霍光的態度是一樣的。
願意跟著自己走,那麼就跟著自己走;不願意跟著自己走,那就跟曆代先君走。
“陛下,外朝的九卿及列卿之位多有空缺,沒有主事的長吏,衙署處事多有不便……”
“微臣以為,當務之急就是拔擢合適的官員填補空缺,唯有如此才能讓朝堂運轉不滯。”
在大漢,丞相有權直接任命六百石以下的官吏而不需要天子同意。
至於六百石以上的官員,丞相亦可直接向天子提名舉薦。
張安世不是丞相,但大司馬大將軍和領尚書事幹的就是丞相的活,今日提出這個名單也是情理之中。
再加上剛才的那些“國情”,劉賀釋然了——釋然不代表接受。
朝堂空出了許多官職不假,張安世推薦的這些人也有不少算得上是德才兼備。
但是,劉賀不接受這樣的舉薦步驟,或者說他今日就要改變這種相權製約君權的結構。
變法行新政就從大漢的權力中心開始吧。
霍光不在了,原來那些為了製衡霍光而臨時將就出來的製度,要大刀闊斧地改革。
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加權君權,削弱相權:既然是帝國,當然應該由天子一人掌權。
大漢帝國,不允許那麼牛逼的朝臣存在。
霍光屍骨未寒,是張安世們最敬畏天子的時候,要趁著這股氣勢,乘勝追擊。
劉賀早已經做好了準備,但是今日這小朝議場麵太小了,施展不開,還要再等幾日,等到幾日之後的大朝議。
那時候,群臣畢至,劉賀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張安世們來一個釜底抽薪,畢其功於一役,讓他們退無可退。
……
對著那張名單想了許久之後,劉賀終於點了點頭說道:“張卿心思縝密,有你總揆朝政,朕非常欣慰。”
“此乃微臣職責所在,不敢不盡責。”張安世連忙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