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辭了水鏡先生,劉備與徐庶、蕭雷上馬,便投新野而去。行不數裏,一彪人馬來到,視之,乃趙雲、張飛是也。當下相見,眾人自是大喜。劉備乃訴說躍馬檀溪之事,眾人聽聞,亦是共相嗟訝。
不二日便至新野縣中,劉備招眾人於大堂商議前番此事。徐庶微微一笑,遂道:“當下可先致書於劉表,盡將訴告此事。”
劉備從其言,即令孫乾齎書至荊州。卻說前番劉備無故而走,劉表不知詳情,心中甚疑,忽報劉備遣孫乾來見,乃急喚入問道:“我請玄德顯得襄陽赴會,緣何逃席而去?”孫乾乃呈上書劄,具言蔡瑁設謀相害,賴躍馬檀溪得脫。
劉表聞言大怒,急欲喚蔡瑁來責罵,並推出斬之。又尋思蔡氏一族實在過於勢大,當下一歎氣,遂也不提。劉表尋思無策,想起劉備蒙屈,遂使長子劉琦同孫乾至劉備處代為請罪。至於蔡瑁,劉表卻也隻能聽之任之。
劉琦奉命赴新野,劉備遠遠接著,設宴相待。酒酣,劉琦忽然墮淚。劉備見狀心疑,慌問其故。劉琦遂盡言道:“繼母蔡氏,常懷謀害之心;侄無計免禍,還望叔父指教。”劉備暗暗心驚,又想起此為劉表家務事,自己本就一外人來,素來為人猜忌,若貿然進言,恐猜忌者更甚,遂簡單地勸劉琦以小心盡孝,自然無禍。
次日,劉琦拜別劉備而去,自回襄陽。劉備乘的盧馬送劉琦出城,因指馬謂劉琦道:“若非此的盧,備已為黃泉下之人矣。”
劉琦聞言,卻是不以為然,正色道:“此非馬之力,乃叔父之洪福也。”說罷,自是相別,劉琦涕泣而去。
劉備亦是歎息著轉身回城而去,至府上,乃命下人去鞍牽的盧於堂下。時正巧徐庶經過,見得的盧馬,心中極是搖頭,乃言道:“前番從襄陽回,因為戰馬,庶故而未言。今既回新野,庶有一言,不得不發。此盧馬馬雖是千裏馬,卻隻妨主,不可乘也。還望主公擇另外好馬騎之。”
劉備聞言隻是搖頭大笑,具言躍檀溪之事,乃正是救主,並非妨主。徐庶聞言依舊難安,言道:“此的盧馬前番若何且不說,但懂相馬之人,終是清楚,其終必妨一主。”
劉備不以為然,道:“先生便休要再多言。前番那伊籍先生亦是有如此說法,備但言生死由命,豈懼怕一馬乎?的盧乃是千裏馬,備甚愛之,何能棄之不騎?且先生有言,此馬終須妨一主,那張武已有先例。後人騎之,料想無憂矣!”
徐庶聞言,遂不複再言。
且說北方袁譚身死,其弟袁尚亦被曹操攻破,先投奔中山郡盧奴,又至幽州投奔其次兄袁熙。建安十年春,袁熙部將焦觸、張南反叛,進攻袁氏兄弟,準備投降曹操。袁熙兄弟二人逃奔遼西烏桓。
四月,勢力盛於一時的黑山軍首領張燕率其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自此,並州安定。時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攻略獷平,圍攻左度遼將軍鮮於輔,又幽州涿郡人趙犢、霍奴等聚眾起事,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曹操聞報大怒,乃親自率軍進討,擊斬趙犢、霍奴等人。
十月,袁紹外甥高幹乘曹操征討烏桓之機反叛,執押上黨太守,派兵屯守壺關口防備曹操。曹操急遣大將樂進、李典進擊高幹。高幹拒險而守,曹軍不能進。並州之亂再起。
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率軍進攻高幹,圍攻壺關。高幹留部將守城,親詣匈奴求救。高幹準備逃往荊州,被曹操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殺。至此,高幹勢力覆滅,曹操於是平定並州。曹操平定並州後,以別部司馬梁習為並州刺史。時並州經戰亂之後,殘破不堪,匈奴等少數族又大量徙居並州,漢朝編戶民為逃避賦稅,經常逃匿其部落中,加以少數部落首領專橫跋扈,擁兵自重,形勢極為混亂。
梁習到職,著手解決少數族問題。他先以禮召其族中豪右,薦舉他們出任幕僚,然後發丁壯以為“義從”,借大軍出征之機,招其勇力充當士兵。然後將其家屬遷往曹操的政治中心鄴城,前後送者數萬餘口,有不從命者,即發兵征討,前後斬首千餘級,招降萬餘人。
經過梁習苦心經營,並州境內的少數族問題得以解決,各單於皆拱手服從,其部落民從事生產,形同朝廷編戶。與此同時,梁習勸課農桑,選拔人材,於是並州形勢大為改觀,百姓安居樂業、境內清平、秩序井然,並州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