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離不開營養素。營養素除了蛋白質,就不得不提到【維生素】。
【維生素】是機體維持正常代謝和功能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顧名思義是維持生命的要素。它的含量雖微,在一般食物中通常隻占萬分之一,但卻神通廣大,失掉它生命就無法維持。
維生素C的發現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偉大的航海家麥哲倫為開辟新航線,率領有5艘船組成遠洋船隊,開始從南美洲東岸出發的“探險航行”。
船隊航行三個月後,船員們陸續開始牙床破裂和流鼻血。待船到達目的地時,原來的200多人,活下來的幸存者隻有35人。
然而人們對航行過程中近200人的死亡,卻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19世紀80年代,各國科學家開始注重“維生素”的研究。
1929年,荷蘭科學家埃克曼因最先發現“維生素”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波蘭化學家馮克建議,將這種“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命名為“維持生命的營養素”(Vitamine),簡稱為“維生素”。
1907年,霍爾斯特和弗羅利克發現用蔬菜或水果喂患有壞血病的豚鼠,病症很快消失了。這表明蔬菜或水果中含有抗壞血病的物質。(維生素C)
1933年,英國生物學家哈沃斯首次人工合成維生素C。
維生素C的研究
人類遺傳基因缺陷-----不能合成維C(歐文斯通)---維生素C的故事
自從豐克於1912年提出維他命理論以後,科學界出現了發掘維生素的熱潮。許多新的維生素被發現,許多人因此而榮獲諾貝爾獎。
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人對維生素理論提出了質疑,他發現,人體中缺少維生素C,絕不僅僅是一個飲食問題,而是一個與進化有關的遺傳問題。這個人就是美國科學家歐文·斯通博士。
人們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許多動物並不吃水果蔬菜,比貓、狗、獅、虎等均以肉食為主,但它們不會得壞血病,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動物能夠在自己體內製造維生C,比如豬、狗、牛、羊、馬、雞、鴨、鼠、兔、虎、豹、狼、狐等,而人類和人類的近親——部分靈長目動物,比如某些猴子、猩猩等,不能在體內製造這種物質。據計算,一般動物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的能力相當強,平均70公斤體重每天可產生10000毫克,即每天製造大約10克維生素C。
按照進化論,我們人類與那些可以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的哺乳類動物擁有共同的袓先。由此進一步推理,人類與哺乳類動物的共同遠祖,應該能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既然人類不能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那就意味著,人類的某一遠祖肯定在某一遠古時代丟失了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的能力。不過,這是需要論證的。斯通博士的功績就在於完成了這一論證。
在生命發展過程中,維生素C是一個非常活躍、無所不在的物質。所有活的有機體,或者能製造它,或者能從其他食物中獲得它,否則就會夭折死亡。生物有機體製造維生素C的曆史非常悠久,在地球上的生命發展過程的早期即已完成。如果從植物出現算起,可能已有3~4億年的曆史。
植物胚胎學和動物胚胎學有證據支持這一觀點,比如蟄伏的植物種子在未發芽時缺乏維生素C,而當種子發芽時,維生素C就立即產生了。例如,綠豆發芽變成豆芽後,就會富含維生素C。動物的蛋卵處於休眠狀態時缺乏維生素C,而當蛋卵發育時,甚至在胚胎尚未形成,僅有少量有絲分裂時,維生素C就產生了。維生素C在當今全部多細胞生物體中的廣泛存在也證明了這一點。
斯通博士推斷,在生物有機體進化、分支成植物和動物之前,已能完好製造維生素C。如果是這樣,那應在古生代(地質時代中的一個時代)的早期,這時,動植物大分化,藻類和脊椎動物發展迅速,距今至少有3~4億年。
科學家研究發現,每種原始非脊椎動物和低等生物,均能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幾乎所有脊椎動物也被證實可以在體內製造維生素C。然而,在低等動物與高等動物之間,製造維生素C的器官則有一個從腎髒到肝髒的發展過程。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中的較早係列如鴨、鴿、鷹,是在腎髒合成維生素C,而在稍近的係列,比如棲木類、鳴禽類和雀形目類,某些既在腎髒也在肝髒生產維生素C,而另一些則僅在肝髒合成維生素C,還有一些則與人類相同,完全不能在體內合成維生素C,如長尾夜鶯和吃水果的蝙蝠。
人類祖先喪失在體內合成維生素C的機能,意味著其基因發生了突變。我們祖先製造維生素C的基因怎麼會發生突變怎呢?
這樣一個發生在原始靈長目動物身上的突變是致命的。維生素C對動物是如此重要,丟失這一基因本應產生致命的後果,但卻並未發生,人類的喪失了這一重要基因的祖先竟然奇跡般地活下來了,原因何在呢?
科學家認為,我們的這支靈長目祖先是樹生動物,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那裏有幾乎取之不盡的大量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食物,比如水果和嫩葉等,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否則,它們或許要像候鳥一樣隨氣候遷徙。
對發生了突變的靈長目動物而言,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C可能沒有先前肝髒合成的多,但對生存卻也足夠了。有科學家在1944年發現,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現代大猩猩,每天可以從野生食物中獲取4.5克(4500毫克)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