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橫渠書院的雞鳴和寺廟的鍾聲準時將李凡從夢中喚醒。他坐起身來,目光便落在了昨晚寫下的那首詩上。一時間,情緒變得複雜起來。
然而,現實總是要繼續的。他輕輕搖了搖頭,走到洗手台前,用涼水洗淨了臉和雙手。
書院的大鍾敲響,李凡快步走進教室,隻見狄仁傑已經坐在那裏,笑容燦爛地與幾個同學交流。
老師是一個年約五旬的儒生,氣質莊重,一看就知道是個博學之士。他開始講授《大學》的一章,與之前講解的內容形成了深刻的對比。
老師的講課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不僅僅是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內涵,更是那種能夠觸及靈魂的教誨。
李凡忍不住回想起自己曾經在現代的學校裏,那種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的模式。他突然感到,這個古老的時代,竟然在教育方式上展示出一種更加先進和人性化的趨勢。
課堂結束後,狄仁傑走到李凡的身邊,笑道:“凡兄,聽說你昨晚有感而發,寫了首好詩?”
李凡有些訝異,不知道這件事是如何傳出去的。但他也沒有隱瞞,微笑著回應:“還算不上好詩,隻是一時興起,記錄了一下自己的感悟而已。”
狄仁傑微微一笑,道:“人生就是一場長久的修行,我們每一步都是在尋找和認識自己。這樣的詩,何嚐不是一種最好的自我表達呢?”
“凡兄,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午後有沒有興趣跟我一起去書院的後園賞花?”狄仁傑突然提出了這個邀請。
李凡心頭一震,感覺這也許是一個好機會,於是欣然接受了。
午後的陽光和煦,李凡和狄仁傑走在書院的後園裏,微風輕撫,花香四溢,仿佛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和和諧。
但李凡心中依然有些不安,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雖然美麗,但也充滿了未知和挑戰。而他,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經曆,去尋找那個最終的答案。
午後的陽光與橫渠書院的後園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麵,李凡與狄仁傑一同漫步在花徑之中。這裏種滿了牡丹、桃花、梅花等各式各樣的花木,彼此間的色彩和香氣交織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
李凡注視著那些花兒,他們各自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就如同人生一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凡兄,你覺得這些花兒如何?”狄仁傑微笑著問道。
“美麗極了,仿佛每一朵花都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李凡回應。
“正是如此,花兒它們沒有言語,但它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展示生命的美好和多彩。”狄仁傑深情地說。
走著走著,李凡突然停下了腳步。他觀察到一朵被風吹落在地上的花瓣,感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狄仁傑注意到了他的情緒變化,輕輕地問:“凡兄,你似乎有些不愉快?”
李凡猶豫了一下,然後坦白地說:“狄兄,我其實一直有些困惑。我來到這裏,經曆了這麼多事情,卻還是找不到我真正想要的東西。”
“你是指?”狄仁傑饒有興趣地問。
“我不知道。或許是一種使命感,或許是一種責任,或者隻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李凡搖了搖頭。
狄仁傑聽後,微笑了一下,然後認真地說:“凡兄,人生就是一場未知的探險。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東西’。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須首先了解和接受自己,才能找到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李凡聽了,心中突然明亮了許多。他覺得狄仁傑的話雖然簡單,但卻深刻地觸動了他。
“謝謝你,狄兄。我會好好思考你的話。”李凡感慨萬分。
兩人回到教室後,老師便開始了下午的課程。這次的主題是《孟子》,講述了仁、義、禮、智等儒家的基本思想。
李凡覺得這些思想似乎與他在現代所學的道理有些不同,但卻同樣具有深遠的意義。
課程結束後,他走到老師的身邊,恭敬地說:“老師,您今天的課讓我收獲頗多,十分感謝。”
老師微笑著回應:“你若能真正理解和應用這些道理,那便是我最大的滿足。”
晚餐時,李凡發現了一個驚喜。原來狄仁傑特意為他準備了一道他最喜歡的菜肴,那是一道用各種山珍海味製作而成的佳肴。
“這是我特意為你準備的,希望你會喜歡。”狄仁傑笑著說。
李凡感動地笑了,他覺得這一刻,所有的困惑和掙紮都暫時消失了。他感到,隻要有朋友和信念,人生便沒有什麼可怕的。
他端起酒杯,對狄仁傑說:“狄兄,謝謝你,為了我們的友誼,幹杯!”
兩人碰杯而飲,李凡感覺此刻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仿佛時間都停止了。
但他心裏清楚,這隻是人生漫長旅程中的一個短暫停留。更多的未知和挑戰還在前方等待著他。
然而,他已經不再那麼恐懼和迷茫,因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未來的路,那就是不斷地去認識和挑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