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洽桐封成王孝友 異畝同穎叔虞獻瑞(2 / 3)

周公挑選周宗族賢者任命為職官五正,協助叔虞治理國家,統治人民。又遷商國的異姓貴族懷姓九宗千餘人,同隨叔虞赴唐定居,以提高國民素質,彰顯王化。隻因叔虞是成王唯一的同母幼弟,兄慈弟睦,所以周公安排考慮得十分周到、細致,一應規格,高於常情。

典禮完畢,叔虞辭了成王、周公,到**來辭母後。邑薑見叔虞頭戴束發嵌玉金冠,身穿團花紫侯服,足登豹皮朝靴,手持圭玉,雖是少年,卻也一身王侯氣派,心下甚喜,把叔虞攬在懷中,很和藹地說道:“我兒今日為侯,為娘我很是高興,隻不知母子何日再得相見。”言罷大哭。叔虞急忙為母親拭淚說:“母後勿悲,想那唐國,並非遙遠之地,每年郊祀之時,兒都要回鎬京來拜謁宗廟,到那時孩兒就能再見到母後了。”邑薑又說了一通囑咐的話,叔虞一一記下,臨別,又跪在地上三叩首,母子灑淚而別。

叔虞出得宮來,成王攜周公等文武親來送行,早有執事人等備好車仗,依序排列,單等叔虞上車後,傳令鳴炮起行。隻見前隊鍾鼓鼎罄一齊奏響,“唐”字大纛導引前行,兵車百乘,甲士千人左右護衛,職官五正隨身簇擁,懷姓九宗等俱各在後隨行,浩浩蕩蕩向東進發。叔虞見場麵熱鬧壯觀,不覺將那離愁別緒拋在腦後,歡喜雀躍,不料三日後行至黃河岸邊,見河中波濤洶湧,心中著怕,後悔起來,終是孩兒心性,哭鬧著要回鎬京去見母後。職官忙勸道:“主公你是千乘之尊,今受封歸國,百姓望君如望父母,今日歸去,讓唐國子民怎麼辦呢?”百般哄勸,方哄得叔虞過河。

過河行了數日,遠遠望見一片宮闕,職官奏言:“前邊不遠處即是唐國之都了。”大眾見目的地將達,一齊歡呼踴躍前行,不想驚動路邊一處古林,竟有一群狐狸竄出,叔虞奇怪地問道:“這裏地近國都,怎麼還會有野獸出沒?”職官見問,趕忙回答:“唐國地處河、汾之東,方圓不過百裏,國民和戎狄雜處,很多土地都還生荒著,沒有人煙,怎比得鎬京天下輻輳之地繁華昌榮,人民眾多?”叔虞聽罷,半晌沒有說話。不一時,來到唐都城下(今翼城縣龍唐村),早有先遣之人接入,分撥安頓眾人不提,叔虞見宮室形製雖不甚宏偉,但很是精致適用,所用器物,多為新製,方又高興起來。

叔虞自此在唐城安下身來,檢索戶籍,分設職官,製定典章,教化人民。開國之際,百事繁雜,全仗職官五正等勤於國事,同心輔佐,加之懷姓九宗及周地舊人遵奉文武之道,崇尚禮義,唐民習之,教化大興。時唐國開化未久,諸民雜居,既有以遊牧為生的夏遺民,以工藝為生的商遺民,也有以農業為生的周人,還有逐水草而居的戎狄諸部,各不同種族通婚互市,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叔虞雖然年齡不大,可是聰穎慧達,任用賢能,從善如流,漸能秉持國政。一天,司農官來奏,說是境內晉水,其利是人吃畜飲,溉田千畝,其害是漫田塞路,衝毀民居,請築堤堰,疏通河道,以除弊興利。唐侯準奏,於是征發丁夫數千人,治理晉水。唐侯經常親臨工地,足踩泥濘,身濺泥漿,非止一日方才竣工,那晉水果然順馴地入於河渠,流到澮水,按需調節,不再泛濫擾民,唐城郊外,田畛相接,連年豐稔。唐侯又命軍士驅趕近山猛獸,遷移百姓定居,讓他們從事開荒放牧之業,百姓稱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