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先克趙盾誅五將 召士會壽餘賺秦君(3 / 3)

趙盾見秦軍逃走,隻好班師而回,追究泄露軍情之罪,因為趙穿是國君的女婿,又是自己的堂弟,所以隻令其為質於鄭,以示薄懲,而全部歸罪於胥甲,奪其官職爵祿,逐去衛國安置,顧念胥臣的功勞,任用胥甲之子胥克為下軍佐。趙穿和胥甲,同罪不同罰,朝中嘖有煩言,都道趙盾行事不公。

趙盾派大夫詹嘉居守瑕邑,築桃林要塞,防備秦軍東出,又召集三軍將佐議道:“今狐射姑在狄,士會在秦,都不利於晉國,特別是河曲之役,秦軍計謀全出於士會,他們本是我國的人才,而今卻為別國所用,我們該怎麼辦呢?”荀林父稟性忠厚,說道:“不如召狐射姑回來複職,狐射姑擅長外交,並且狐氏功勳卓著,不應該在晉國絕祀。”卻缺首先反對說:“不對。狐氏雖然有功,但狐射姑犯有擅殺大臣之罪,如果讓他複職,那豈不是鼓勵作亂嗎?”卻缺一席話,說得眾人不語,趙盾又問:“既狐射姑不可召,那麼士會呢?”卻缺又開言道:“士會可召。士會為人柔順而多智,況且逃奔秦國也不是他的錯,我料士會未必就對祖國絕情,可以設法將他召回。”趙盾說道:“士會在秦國頗受重用,就算是本人願意回來,秦國人也不會輕易放他,有什麼好辦法能讓他回來呢?”臾駢說道:“魏犨侄子魏壽餘,頗善權變,若以苦肉計使其入秦召士會,必能成功。”趙盾大喜,當下商定依計而行,以計告魏壽餘,亦欣然應允。

次日,趙盾召魏壽餘下令道:“秦人屢次渡河犯我,魏為大邑,可作州兵以防河守。”魏壽餘辭道:“下官向任文職,從未參與軍旅之事,恐怕有負相國之托,請另選賢能者任之。”趙盾怒道:“你是將門之後,何言不知軍旅,分明是忌憚勞苦,不肯為國出力。命你三日內募兵三千,將軍籍報來,可免你罪!”壽餘怏怏而歸,回到家中,對妻兒言道:“趙盾太不講理了,讓我負責河防,這分明見我是大邑,想要盤剝我,我豈能受他的氣,不如收拾家資,一同逃往秦國。”吩咐家人整頓車馬,準備出逃,當夜獨自飲酒,以饌食不合口味為由,鞭打廚役數人,命其另做,言稱不合意還將責打,廚役銜恨出首,揭發魏壽餘準備叛國出逃之事。趙盾遂命韓厥率兵圍捕,韓厥故意放走魏壽餘,而將其家人全部抓捕下獄。

壽餘連夜逃往秦國,訴說不平,康公知他是世爵之後,任為大夫,居於別館,壽餘乘便夜訪士會,見麵拱手笑道:“士季別來無恙,一向在秦可好?”士會道:“幸得康公倚重,隻是祖宗陵寢,俱在河東,不能祭守,罪莫大焉。”壽餘道:“先生既不忘故土,何不歸晉?”士會言道:“奉使不終,得罪相國,雖欲歸不能也。”壽餘勸道:“出使秦國不終,非先生之過,相國何能怪罪先生?且先生之祖士蒍,助先君獻公底定晉國霸業,晉人莫不思之。則先生在晉,是功臣名門之後,在秦,不過一落魄來投外臣罷了。”士會聞言墜淚道:“祖上英雄,不肖孫竟流落西秦,為敵於國人。”壽餘見時機成熟,於是說出實話:“壽餘此來,實是奉了相國之命,來迎先生耳。”士會又驚又喜,決意與壽餘同歸,可又耽心妻兒俱在秦國,難以走脫,壽餘說道:“以先生之智,足保妻孥脫身。”士會拍首道:“適才一時心亂,容熟思之。”於是二人連夜籌劃停當。

第二天上朝,魏壽餘奏道:“晉魏邑官員,皆臣私屬,若主公兵臨其地,臣可招其來降。”康公征求士會意見:“魏邑可取嗎?”士會回答說:“魏邑為河東大城,得了魏邑,則黃河天險不再阻我,可以據其逐步攻取河東各邑,豈不勝於勞師遠征?”康公大喜,遂決定起兵,仍命孟明視居守,拜西乞術為將,士會為副,親率大軍來取魏邑。到了黃河邊安營紮寨,見河對岸有一支兵馬屯紮,魏壽餘稟道:“對麵晉軍不知我們來意,如果主公能派一個熟悉晉國情況,和對方將領相識的人和為臣一塊先過去,對他們曉以利害,必定能說服他們歸順。”康公命士會前往,士會推辭說:“晉人暴虐不可測,如果此去能夠成功,是國家之福,萬一不成功,主公以辦事不力加罪於臣之妻孥,豈不是要他們枉死嗎?”康公說道:“先生盡管放心前去,此去如能成功,寡人當重加封賞。如果晉人拘執於你,寡人當送妻孥歸先生。”並且指河為誓道:“所不能者,有如此河。”

大夫繞朝諫道:“士會智謀過人,如不歸,必為晉用,主公為什麼要輕信魏壽餘之言,把這樣的謀臣送給敵國呢?”康公道:“士會乃是知恥之人,寡人相信他,你不要再多疑了。”遂命士會和魏壽餘成行,繞朝駕車追送,以馬鞭一柄贈予士會,說道:“你不要以為秦國無人識破你的計謀,隻不過主公不聽罷了。你快走吧,再遲恐怕要遭禍端。”士會拱手相謝,驅車疾奔河邊而來,對岸魏人迎接過河,見士會、魏壽餘二人到來,賺秦之計已是圓滿成功,一齊歡呼起來,荀林父、卻缺亦引大軍前來接應,擁著士會,高高興興望絳都而來。

秦康公聽得回報,大怒,就欲渡河追趕,西乞術諫道:“晉有大軍接應,渡河恐無功。”康公無奈,隻好班師,有人進言:“士會賺我,可盡斬其妻孥於市。”康公說道:“士會負我,我不負士會。且有指河之誓。”於是派人好生將士會家眷送於晉境,其中有不願回晉國的,在秦國定居,恢複為祖先的劉姓。士會致書,感謝康公之義,並希望兩國和好,息兵養民,各保邊境,康公同意,自此兩國數十年間沒有戰事發生。

趙盾請示靈公,任士會為卿,參與國事,嘉魏壽餘之功,贈邑兩城,賜車十乘。

不知晉國後事如何,請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