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齊釋宋晉國失霸 虐民刺臣靈公不君(1 / 3)

前613年,邾國內亂,公子捷菑逃奔母舅晉國,請求出兵助他奪國,趙盾因楚穆王新喪,也想乘機重申晉國霸主地位,於是率軍在宋地新城(今河南商丘市南)大會諸侯,除齊昭公病重不能參加外,宋昭公、魯文公、陳靈公、衛成公、鄭穆公、許昭公、曹文公等齊來盟會,鄭、陳、許等國都向晉國謝罪,訴說他們往日附楚實是出於無奈,迫不得已,願意從今往後一心事晉,不再反叛,趙盾一一撫慰,表示既往不咎。唯蔡國堅持附楚,不來參加盟會,趙盾怒道:“蔡國欺我國君年少,輕慢我國,不可不討。”遂命卻缺率本部上軍往討蔡國,攻入蔡境,連下數城,迫近國都,蔡莊公見楚救不至,隻得與卻缺簽訂城下之盟,願意叛楚附晉,卻缺得勝,引兵複歸大營。趙盾見蔡國已然順服,遂領諸侯之兵八百乘,兵臨邾國,要納捷菑為邾君,邾大夫出見趙盾道:“我國君定公貜且(貜音決)為齊國正妃所生,而且年長,已立半載,不知盟主有何理由非要廢嫡長而立庶幼,難道就因為捷菑是晉姬所生嗎?”趙盾不能對,於是說道:“人家說得有道理,我不能不聽啊。”就準備退兵回國,恰在此時,齊昭公薨,齊懿公殺死侄兒太子舍,自立為君,太子舍之母乃是魯國之女,設法向魯國求救,魯國遂派上卿季孫行父來到趙盾軍前訴冤,要求盟主討伐齊懿公弑君之罪。趙盾大怒道:“商人(齊懿公名)小子,竟敢弑君自立,吾豈能縱其肆虐?”於是率諸侯之兵轉攻齊國。齊懿公見諸侯大軍來伐,趕忙派上卿國歸父攜了重禮,來見趙盾,說道:“上國繕甲治兵,為討不附耳。今寡君願舉全齊為上國之東援,奈何不能相容?”趙盾頓悟,馬上與齊講和,不再追究齊懿公之罪,遣諸侯之兵各歸本國。魯國很是失望,隻好派大夫公子遂攜帶禮物到齊國請和,齊懿公見魯國不再與己為敵,也就同意了講和。

趙盾班師歸晉不久,宋公子鮑弑兄昭公自立為文公,趙盾請示晉靈公討伐宋國,靈公不太同意,說道:“宋國人殺掉他們的國君,和我們晉國關係不大,沒有必要興師動眾地前去討伐。”趙盾說:“不然,天地為大,次為君臣,尊卑各有其序,不可亂也,今宋人弑其君,這是逆天地而違反君臣之法的大事,晉為盟主,如果不行天討,恐怕別的國家會效法,也有失我們盟主的職責和權威。”靈公聽趙盾說得如此嚴重,也就同意了。

趙盾國內瑣事纏身,不便出兵,於是在太廟發令,命荀林父為主將,趙穿為副,號令三軍鍾鼓齊備,以伐宋國。其弟趙同不解,問道:“軍事行動應當攻其不備,盡量保密,兄長為何要大張旗鼓,讓宋人有備呢?”趙盾回答:“如果是偷襲敵人,肯定應該偃旗息鼓,可我們現在是討伐不臣,是為了申明君臣之道,張我盟主之威呀,大張旗鼓還怕各國不知道呢。”於是遍告諸侯,並征衛國孔達、陳國公孫寧、鄭國石楚一同伐宋。大軍鳴鍾擊鼓,來至宋地,責問弑君之罪,宋文公忙派右師華元來見荀林父,將昭公之死盡推在已經死去的司馬華耦身上,並稱文公即位,宋民擁戴,同時獻上金帛數車,作為犒軍之資,請求講和。荀林父就準備接受,鄭與宋乃是世仇,石楚不願看到這個結果,不滿地說道:“我等起兵追隨上國,是為了討伐不臣,現在與宋講和,不是縱容了篡逆之人嗎?”荀林父說道:“宋國的情況和齊國是一樣的,我們已經放過了齊國,為什麼不能放過宋國呢?何況宋文公頗受國人擁戴,我們不可違宋人之意,別生事端。”就與華元簽盟,承認了宋文公的合法地位,撤軍而還。石楚歸國稟於鄭穆公道:“晉君年幼,其卿大夫意在國內爭權,無意於諸侯,齊宋兩國,都是弑逆之大罪,送了點禮就沒事了,可見晉國難以再稱霸諸侯了。現在楚莊王雄心勃勃,想要問鼎中原,我們不如棄晉附楚,可保國家無事。”鄭穆公采納了他的意見,就派石楚出使楚國,表示依附之意,晉國人知道後也無可奈何。

荀林父還軍,趙盾乘臾駢病故之機,提拔趙穿為上軍副將,以補其缺,趙穿自此有權參與軍國大事,獻計於趙盾說:“楚國為我勁敵,要想與楚抗衡,須結好秦國,不如伐秦的屬國崇國,秦國必然來救,那時我們給秦國人一個麵子,秦國就會與我講和,兩國不難重修舊好。”趙盾依從其計,就命他率兵車三百乘以伐崇國(地在渭水入黃河口),誰知秦國沒有直接救崇,卻出大軍徑來攻打晉國的焦地(在今河南陝縣南)。趙盾見秦軍勢大,遂親率大軍前來救焦,又命趙穿解崇之圍前來會合。到達焦地,秦軍已退,趙盾本想還軍,趙穿進言道:“大軍出而無功,恐為人笑。鄭人無端背我附楚,並且受楚之命侵我盟國宋國,敗宋於大棘(今河南睢縣南),此仇至今未報,不如伐鄭,討其不敬。”趙盾於是命軍出陰地(今河南盧氏縣境),又命大夫解揚知會宋、陳二國,一同起兵來伐鄭國,鄭國忙向楚國求救,楚國君臣都認為晉軍強盛,不想與晉對敵,隻有令尹鬥椒力主出兵救鄭,說道:“我們既想稱霸諸侯,就不能害怕困難,害怕晉國。”楚莊王就命鬥椒率兵救鄭,駐紮於鄭國邊境北林(河南鄭州市東南),準備迎擊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