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用iPod改變了音樂產業。而iPad及其應用程序商店的出現,開始改變所有媒介,從出版到新聞,再到電視和電影。

自從亞馬遜的Kindle表明市場對於電子書有興趣後,蘋果公司也著手創建了iBook商店,出售電子書,就像iTunes商店出售音樂一樣。不過,iBook商店的模式有一個細微不同。在iTunes商店,喬布斯堅持所有歌曲都必須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最初是99美分。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Bezos)也曾試圖在電子書銷售方麵采取類似的模式,將圖書最髙售價限定在9.99美元。喬布斯進入電子書領域,向出版商提出了唱片公司得不到的條件:他們可以在iBook商店中任意設置圖書價格,蘋果則從銷售中提成30%。起初,這種方式表示iBook商店裏的電子書會比亞馬遜的貴。為什麼人們要在蘋果花更多錢來買書呢?沃爾特·莫斯伯格在iPad發布活動上向喬布斯發問,喬布斯回答道:“這不成問題,價格還是一樣的。”他說得沒錯。

iPad發布第二天,喬布斯就向我講述了自己對於圖書的想法:

亞馬遜搞砸了。它用批發價買了一些書,但用低於成本價的9.99美元進行銷售。出版商對此深惡痛絕,這會影響他們以28美元的價格銷售精裝書的能力。因此,在蘋果還未進入電子書領域之前,一些書商就已經停止向亞馬遜供書。於是,我們跟出版商說,“我們采用代理模式,你們定價,我們抽成30%。確實,消費者會多出點兒錢,但是反正這就是你們想要的結果。”不過,我們也要求,如果有別的地方比我們賣得更便宜,那麼我們也能以更低的價格進行銷售。於是,他們找到亞馬遜說,“你們得跟我們簽訂代理合同,否則我們就不會給你們書。”

喬布斯承認,在音樂和圖書領域,他可以都實行兩種模式。他拒絕與音樂公司建立代理模式及賦予他們自己定價的杈力。為什麼?因為他不必如此。但是電子書就得這樣。“我們不是最早進入麵書業務的。”他說,“鑒於現有的情況,對我們最有利的策略就是借力使力,和出版商建立代理模式。我們成功了。”

2010年2月,iPad發布活動之後不久,喬布斯前往紐約同新聞界的髙管們會麵。兩天之內,他會見了魯珀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默多克的兒子詹姆斯,新聞集團旗下《華爾街日報》的髙管,《紐約時報》高管小亞瑟·蘇茲貝格(ArthurSulzbergerJr.),以及《時代》雜誌、《財富》雜誌和其他時代集團旗下雜誌的高管。“我想幫助有質量的新聞業,”他後來說道,“我們不能依賴於博客發布新聞。我們比以往都更需要真正的報道和編輯監督。因此,我想找到一種幫助人們創作數字產品的渠道,讓他們能夠真正賺到錢。”鑒於自己已經讓人們購買數字音樂,他希望在新聞業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然而,出版商對於他送出的救命稻草持懷疑態度。同蘋果合作意味著需要將自己30%的收人都給蘋果公司,但是這並非最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出版商擔心,在蘋果的係統下,他們無法再與訂閱用戶建立直接聯係,無法獲取訂閱用戶的電子郵件地址和信用卡號,無法直接向用戶收錢、溝通和營銷新產品。相反,蘋果將擁有這些消費者,向他們發送賬單,將他們的信息存入自己的數據庫。而且由於蘋果公司的隱私政策,隻有用戶明確同意的情況下,蘋果公司才能共享用戶的信息。

喬布斯尤其想要和《紐約時報》達成交易,他認為《紐約時報》是一份偉大的報紙,但由於不知道如何對數字內容進行收費而陷入衰退的危險之中。2010年初,他對我說:“我已經決定,今年的個人項目之一就是幫助《紐約時報》,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我認為,他們搞清楚如何對數字內容進行收費,這對整個美國都很重要。”

紐約之行期間,他同50名時報集團高管在一家亞洲餐廳普拉娜(Pmma)的包房裏共進晚餐。他點了一杯芒果奶昔和純素意大利麵,這兩樣在菜單上都沒有。他在包房裏展示了iPad,並解釋為數碼內容製定出消費者願意接受的適中價格有多重要。他畫了一個圖表,列出可能的價格和相應的銷售量。如果《紐約時報》免費,會有多少訂閱量?圖表上已經標明了這個極端數字,因為《紐約時報》已經通過網站免費提供電子版內容,並有約2000萬定期訪問者。如果他們定價非常高呢?這個數據也有;印刷版訂閱者年費超過300美元,約有100萬訂閱者。“你們應該找到一個中間點,能達到1000萬電子版訂閱者,”喬布斯對他們說,“這意味著,你們的電子版應該非常便宜、訂閱非常簡單,每月最多5美元。”

《紐約時報》的一位發行主管堅持,報紙需要所有訂閱用戶的電子郵件和信用卡信息,即使他們是通過蘋果應用程序商店訂閱的;喬布斯表示蘋果公司不會公布這些信息。這激怒了那位髙管。他說道,細果《紐約時報》拿不到這些信息,那麼想都不要想這件事情。喬布斯說:“好吧,你們可以找訂閱用戶要啊,但是如果他們不願自動把這些信息給你們,那也別怪我。如果你們不喜歡這種模式,那就別用我們的平台。又不是我讓你們陷入這種困境的。是你們自己過去5年都在免費發行電子版,卻沒有收集到任何用戶的信用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