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三十二、【七大臣之武元宗】
天複八年,周慧帝以謀反罪名殺死了宰相武元宗。當武元宗被抓後,朝中一片嘩然,大批官員為他申冤辯護,但最終都得到了嚴厲的懲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皇帝決定除掉武元宗的?真是史料所說的謀反,或另有其他原因?
當我們研究這段曆史之謎時,不禁感慨長歎:英雄丈夫,獨當國政,奈何卻落得身死名裂。
武元宗,周肅宗病重時拜相,受遺詔輔佐幼帝,是當時的元老顧命大臣,對周王朝忠心不貳。慧帝即位初,國家衰竭,軍鎮強勢,可謂內憂外患,武元宗以大魄力平定淮西,震懾外夷與軍鎮,使朝廷重新擁有號令四方的權威。
武元宗一生以軍功為盛,但他並不是個武夫,泰豐九年,武元宗以進士科頭甲狀元的身份入仕,曆任萬年縣尉、洛陽司兵參軍、兵部都事、吏部員外郎、京兆參軍。
他在京兆府任司法參軍的時候,成功地破獲了一起謀逆案,得到了宰相於誌寧的欣賞,提拔他為“兵部郎中”,第二年,他以欽差身份主持了對山東鹽民王鼓、劉可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剿滅,兩個月斬首四千餘,迅速而有效率地平定了動亂。
不久,於誌寧被武澄宇等人扳倒,隨著他的罷相,武元宗受到了牽連,被貶流到幽州折衝府做了果毅都尉(折衝府副長官)。
天複三年秋,中書令蕭嵩被貶離京。誰都知道這是因為武澄宇等奸佞的誣譖詆毀,但出於畏懼,敢怒不敢言。然而有一個人卻不理這一套,此時聞說一向正直的蕭嵩被罷,竟連續三次上書,力言蕭嵩無罪,此事轟動了朝野。
此人就是武元宗,他同樣是那種剛正不屈的性格,最看不得正直之人被陷害,因此不顧當時武澄宇勢大滔天,奮不顧身地直言上書。
對現實的叛逆總能引起人們心中的共鳴和隱隱的快意。八十多歲的金吾將軍張萬福聽說後跑到立候天子的地方延英門,興奮地大叫:“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
可是武元宗的行為,也極大地觸怒了武澄宇,當時他正在進行律法改革,如果一個小小的果毅都尉都敢隨意辱罵朝廷重臣,那麼他的政策還如何施行下去?
武澄宇決定對武元宗施以嚴懲以儆效尤,眼看一場災禍就要降臨武元宗頭上,這時,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出手相助,幫武元宗化解了危難。
他就是當時列名第三的宰相竇剛,竇剛很欣賞武元宗正直的品行,對他早就暗中關注,因此,在這個緊要的關頭,他不惜冒著和武澄宇正式翻臉的危險,搭救了武元宗。
同時,武元宗的忠貞,也得到了肅宗的欣賞,很快就委任他為“幽州都督”。
武元宗是個出將入相、非常有魄力有謀略的人物。他任幽州都督時,指揮大軍,擊賊禦寇,有勇能謀。他曾率輕騎二十人,深入到蠻族部落勸服這些人。有人怕出危險,勸諫他不要去。武元宗卻說:“我的肉不是羊肉,不怕他們吃,血也不是馬血,不怕他們喝,就算是他們會殺我,也正是我以死報國的時候。”
結果,武元宗的無畏氣概征服了那些蠻族,於是“十七姓感義,其心乃安”。十七個部落歸附大周。
天複五年,七月,武元宗得到肅宗皇帝的秘旨,精選百戰士卒三千人,曉行夜宿,在各地官員的掩護下,秘密潛行到離開長安不遠的昭應縣,八月,倒武行動正式開始,武元宗以本部兵馬迅速挺進長安,控製了京城的局勢,最後,武澄宇集團毫無反抗之力,迅速被剿滅。
倒武行動成功後,論功行賞,武元宗被再次任命為“兵部郎中”,並被賜予“郡伯”爵位。
武元宗以文官之身,多次出外任道觀察使和軍使都督,在軍隊中享有崇高威望。他出任西川“權觀察使”時,一次宴席上,軍人出身的西川從事(州府佐官)楊嗣喝得大醉,強逼武元宗用大酒杯喝酒。
武元宗不喝,楊嗣就把酒澆在他身上,並聲稱我用酒來給你洗澡。在座眾人大驚,而武元宗卻一動不動,任他澆完了酒,才緩緩地站起來,淡淡一笑,回房換了一身衣服,又參加酒會,沒有讓宴會不歡而散。
武元宗心胸寬廣,“宰相肚裏能撐船”便是形容其恢宏氣度,不管是他的朋友還是政敵,幾乎沒有一個人能說此人壞話,依靠這份過人的雅量和心胸,武元宗以文弱之身,立壓屬下強兵猛將,驕傲如寧賽、凶悍如王武俊、奸詐如李光顏之流,對他的帥令,都不敢有絲毫違逆。
大宗八年,肅宗任命盧士瓊為“平西討擊使”,武元宗為“行營兵馬使”,宦官牛寶珍為監軍使,進行了對吐蕃國的一係列用兵,最後,吐蕃在各種內外壓力下,迫於無奈,和大周簽訂“長慶和約”。
這次戰爭,武元宗再次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下,大周取得了多次重要戰役的勝利,為和約的簽訂奠定了踏實的基礎。
武元宗除了赫赫戰功外,還是當時比較知名的書法家,詩也寫得不錯。他寫過一首詩《贈將軍寧賽》,就是後人非常熟悉的《將軍帖》。
武元宗一生剛直,這個帖子上無論是詩還是字,都寫得大氣磅礴,神威凜凜。詩中所寫的寧將軍,乃是指他屬下的百勝將軍寧賽。
寧賽雖是文官出身,實際上卻是一位技擊高手,尤擅劍舞。大周《獨異誌》描述說他舞劍時:“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下,觀者數千人,無不悚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