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第十七章(2 / 3)

這一手擲劍上天,然後用鞘承接的技巧,說來也非常難辦到,如果一不小心,讓劍插在自己胳膊上,不免有斷手折臂之虞。金庸的《碧血劍》中寫有個邪派高手叫玉真子的,可以做到“順手向後一揮,眼珠也沒轉上一轉,便已將長劍插入了背上的劍鞘”,金大俠說“單是這手功夫,便已說得上驚世駭俗”。這玉真子在書中雖非一流高手,但排個前十名基本上沒有問題。由此可見,這寧賽劍上的功夫雖然不一定能達到劍魔獨孤求敗一般的境界,但起碼也是一流好手。

武元宗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的偉丈夫,他的品行無可指責並又富於才幹,但是一旦卷入黨派政治的旋渦,便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會做錯的事,也會做不情願的事。

武元宗的性格,是那種劍拔弩張、寧折不屈的類型,不過鋒芒畢露者,總是容易引起政敵的猜疑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懼和威脅,從而難免樹敵招怨,這從他後來悲劇的結局就能看出來。

因為有關後麵情節,不能對他的事跡多講了,這裏摘錄下他在前文中的出場:

1,肅宗駕崩時,遺命武元宗為顧命大臣,但是這個時候武元宗並不在長安,而是在東北疆防禦契丹族的侵犯,當時他的職務是:兵部尚書加“同平章事”。

2,李縝和丁晉的結識經過:李縝因和宦官龍世恩在驛舍中爭上房而被對方鞭打,丁晉為了開導萎靡不振的李縝,就拿武元宗“宰相肚裏能撐船”的故事講給他聽,幫李縝走出了挫折的心理陰影。

3,簽訂“長慶和約”時,為了讓吐蕃人做出適當的讓步,談判使者武元宗請示皇帝後,同意了吐蕃人的要求——修改周朝官方記載中對於維州城的不實記錄。

4,長慶和約後,為了加強對吐蕃前線的軍事實力,武元宗向竇剛推薦了寧賽出鎮西川,擔任“武定軍兵馬使”,但是寧賽立功心切,用計謀取了吐蕃人的無憂城(維州城),引起了震驚中外的維州事變。

5,維州事變後,武元宗和竇剛力爭,他不同意對吐蕃妥協,更不同意對寧賽的處罰,結果,竇剛堅持和解,兩人產生矛盾,這導致了二人關係的最終決裂。值得一提的是,維州事變因為武元宗等人的堅持不妥協,最後導致了蕭嵩的好友—王博最終失勢,王博致仕後,當年顯赫一時的翰林三傑完全退出了曆史舞台。

6,長安米貴,房價更貴。丁晉想在長安買套房子,被價錢嚇了一跳,不要說是他這樣的小官,就是一些宰執之臣,也不一定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原文:“副相”武元宗將朝廷賜給自己的宅子贈送給了恩師姚可久後,自己一家人也隻能是租房住。)

7,省內泄密案中,武元宗、薑公浦兩位宰相不讚同將事情擴大化,以免造成恐慌。(原文:陶翼這樣完全不顧“遊戲規則”一折騰,事情鬧得太大了,再說,除了名單上的官員外,牽連中的人員更多,況且,有陶翼這樣一位“前輩”挺身而出,誰也不敢保證這些被檢舉的官員,他們不會為解脫罪行而盤咬其他人,如此循環,恐怕帝國的行政係統,將一夕崩潰。……宰相武元宗、副相薑公浦便提出了這樣的憂慮,事實上,事情正在向他們所擔心的方向發展,在興奮的丘度督促著自己手下抓緊時間,調查、彈劾那些官員的時候,這些人已經惶惶不可終日,甚至還出現了一位已退休的“老侍郎”,因為恐懼而在家中上吊自殺的事件)

8,尚書省內卷,丁晉的才華得到了武元宗的讚賞(宰相武元宗還當眾稱讚過丁晉的治政策略);

9,竇剛和武元宗的齷齪漸深:(竇剛心頭一動,這不是他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竇昭、盧承慶、揚钜、董含等等,很多人在他麵前提過這個年輕官員,他們無一例外的評價是:這個人很有才能。當然,獨有才能,並不能引起竇剛的足夠重視,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人太多了,他也見過有才之士最後卻被才智所誤,他也曾重用過許多聲稱有才的人物,其中很多都讓他很失望;更有甚者,例如武元宗,自己花費無數心血栽培提拔他,現在卻竟然敢帶頭反對自己的政治觀點,此等身居上位便得意忘恩之輩,不如不用。)

10,宰相刺殺案。薑公浦被當街殺害,武元宗僥幸逃過一劫

(那名官員此時早已精疲力竭,雖然這個時代的官員多有練習武技,這個人更是其中翹楚,但人畢竟不是超人,對抗數倍於己的敵人,還能支持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頓時,一個疏忽,被一名刺客砍在前胸,這一刀勁道非常猛悍,官員硬生生被砍翻到了路邊的溝渠裏。……不過,這一摔,也救了他的命,另一名刺客的致命一刀落空,兩名刺客正要跳入溝渠追殺,街道拐角處轟隆隆殺出一群士兵,這些士兵既不著甲,攜帶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原來是駐守各坊的“武鋪”衛士。)

11,武元宗的硬脾氣得罪狠了軍鎮:

(淄青鎮的李師道為淮西鎮上書朝廷求情未果後,還派親信將領上京遊說武元宗不要出兵,被武元宗痛罵一頓,趕出門去。後來,這個飛揚跋扈的將領曾在公開場合說:朝廷要討伐淮西,全是武元宗的主意。殺了武元宗,其他的宰相就會害怕,必然要主張言和。……而這句話,卻被消息靈通的這個仆人得知,還提醒過主人,而武元宗卻是大笑著沒當回事,結果幾日後便發生了刺殺事件……)

12,出兵淮西之爭:武元宗是堅定的主戰派:

(武元宗忙道:淄青雖不可圖,但淮西正當時機。淮西鎮,朝廷心腹大患,不得不除。今其內禍頓生,諸將離心,正是一擊而獲之時。再者,吳朝光未得詔令,自領軍務,侵擾鄰州,實是挑戰朝廷之威嚴,其他藩鎮就在看朝廷是否真有決心討伐之,決不能半途而廢,讓賊子氣焰更為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