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帶大人,小人賤名陳偉涼,乃是此船步卒的把總。小人倒有些蠻力,鬥膽向大人領教高招!”
程海峰循聲望去,見到此人形貌,心裏也不由得暗呼:“真是一條好漢!”卻又忍不住想到,這人比陳友諒隻少一字,莫非是漢王陳友諒的後人?想想覺得好笑,此人一口秦腔,和湖北沔陽人陳友諒相聚卻是太遠。
程海峰早就旁敲側擊問過王若飛,明末清初之時,民間武風仍盛,華夏民眾之中技擊高手層出不窮。為選拔人才、提升士氣,軍中也不禁公開比鬥。此時眾人雲集,陳偉涼先得程海峰不計官兵之分的保證,又公開邀戰,甚為符合規矩。
程海峰叫了聲“好!”幾大步邁下艉樓,站在主甲板上。此時眾人早已自動分開,為二人讓出一段空甲板。程海峰站定,與陳偉涼站了個麵對麵。這時大家才省起,這新管帶穿了一身式樣少見的勁裝,敢情是為了此時所用,不由得又心中冷笑,隻當他這公子哥不知死活。更加盼望陳偉涼把這信口雌黃的小子快快教訓一頓。
陳偉涼雙手抱拳,彎腰鞠躬,行了個見上官的大禮,叫聲“請指教!”便左腳向前輕點,右腳向後弓步邁出,左手成掌、掌心向前齊肩伸出,右手成拳向後擺在腰側,擺出了一個“太祖長拳”的起手式。
此時剛剛逝去不足一甲子的名將戚繼光曾在《紀效書·拳經提要篇》中提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相傳乃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學藝少林寺後所創,由於招式怪異而實用、實戰威力極大,因此有宋之後為軍士所常用,到明末清初流傳已相當廣泛。但這陳偉涼擺出的架勢雖尋常,但程海峰卻是看出了此人的不凡,隻是簡簡單單一個起手式,卻自有淵停嶽池的氣度,當是技擊大家所親傳,不可小視!周圍眾軍士長期習武,自然也是識貨,兼且看這新任管帶不甚順眼,都是喝彩叫好,為陳偉涼打氣,隻盼他一拳就把這公子哥打翻在地,最好還能踩上一腳。
程海峰見獵心喜,內心潛藏已久的尚武氣血湧動不息。原本他還擔心,自己太過簡單鎮住局麵,顯不出自己的強勢,卻發現“海狼”號上居然有這等好手,真是出乎意料的驚喜。更重要的是,程海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發現包括王若飛在內,人群中至少有三人顯得鎮定自若,顯然是自視不弱於陳偉涼。程海峰興奮之餘,不由微微納悶,這“海狼”號為何這般藏龍臥虎?
心念稍轉,程海峰雙腿微分,不丁不八的站在那裏,伸手向陳偉涼招了招,道:“來吧!”
這毫無風範的“亮相”,毫無意外的博得了廣大水手的一片噓聲!大家都見過陳偉涼日常和人對練,知道他一出手便如山嶽崩塌般雷霆萬鈞,尋常好手幾乎受不住十招便要被生生壓倒!這等亂七八糟的姿勢,怕是一招也接不下。
可是,人群中那三個人,卻都不約而同的肅然:這富家公子不簡單!這樣簡簡單單一站,什麼動作也沒有,卻一下子蓄足了氣勢和力道,如何出手也無跡可尋,頗有些高深莫則的味道。要知道程海峰雖然不是陳偉涼這等超級肌肉男形象,但在那套從21世紀帶來的絲質武術練功服之下,卻是堪稱完美的體型:身長臂長腿長、肌肉勻稱不外露、肩寬腰窄、骨骼清奇。平常看著,也不過就是濁世佳公子一般,或許還有些儒將風範,但此時運足氣勢,卻顯得閑逸中內蘊無窮勁力、淡然中包涵百般變化。這幾人不由都在想,這陳偉涼堪稱軍中少見的好手,今天卻碰到了硬茬!等下自己是否要出手?
這外麵幾人吃驚不小、心下惴惴,身在局中的陳偉涼更是有苦自知。對麵那原本令他百般小巧的公子哥,隨便一站就封死了他所有進擊的線路,那不斷積蓄的氣勢更是令他心驚!當然,陳偉涼在明鄭水師鎮裏排的上號,自然也是不凡,他知道不能再讓程海峰積蓄氣勢,否則自己必定不戰而敗,於是高呼“大人得罪!”,左腳猛踏甲板,右腳隨之弓步向前,瞬間變跨越一丈多距離,雙手化掌,閃電般雙抄而上,勢若雷霆般劈來!
這陳偉涼身高體闊,四肢遠較一般人為長,天生一副練長拳的好身骨。三歲時便師從軍中隱士,打熬筋骨已經二十餘載。此刻受到程海峰氣勢所壓製,隻有毫無保留的全力出手,不但拳速極為驚人,力氣也使極大,隱約帶出了風雷之聲。見他出拳威猛,水手們更是亢奮的大呼大叫,認定那橫豎看不順眼的新管帶立時便要倒地不起!
程海峰卻絲毫不慌。這陳偉涼一身外家功夫已至頂峰,殺傷力驚人,便是武術宗師在此,也要喊一聲“好”!但奈何程海峰習練的是形意拳為主的內家拳法,不但練體,更練氣練心,用意領先,拳腳隨後,更講究以柔克剛,料敵在先,這些特點天生就克製外家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