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堡王國見談判未果,當即發動戰爭,與瓦盧王國組成協約國,向斯圖亞特王國宣戰。
斯圖亞特王國也毫不示弱,與普林堡結成同盟國,向協約國宣戰,
哈斯堡王國調動了全部海軍,組成無敵艦隊,開始向斯圖爾特國發起了進攻。
同樣的,普林堡王國的陸軍也向著瓦盧王國開始進攻。
協約國也讓寧國遵守盟約,希望寧國能出動遠征部隊,征伐同盟國。
消息傳到寧朝,寧朝經過商議後,決定遵守盟約出兵,但不是出兵遠征 。
西方大陸太遠,艦隊到了那裏,艦隻的狀況也不會太好,況且有些軍艦還沒有建好。
但對印地半島發動進攻,這還是可以的,那裏距離金明島海軍基地也不是太遠。
況且印地半島是斯圖亞特女王頭頂上的皇冠,為斯國提供了大量的糧食 ,也是他們產品的傾銷地。
要是奪下了印地半島,那可是讓斯圖亞特國傷筋動骨呀!
這也是宿命的一戰,寧朝就是沒有與哈斯堡王國簽訂盟約,寧朝也得參戰。
因為西方大陸的戰爭過後,協約國要是贏了還好說。要是同盟國贏了,斯圖亞特國肯定獲的大量賠款。
有了這些賠款,他們的軍力、國力會大大增加,下一個目標肯定就是寧朝。
寧朝可是殲滅了他們兩支分艦隊,斯圖亞特王國當時是與哈斯堡對峙中,抽不出手來,不能報複,隻能吞下這個苦果。
現在他戰爭打贏了,肯定會乘勝追擊,利用自己強大的艦隊,非得要寧朝割地賠款不可。
按信國公孫誠的話說,我們的錢可以打仗消耗掉,但決不能當賠款。
斯圖亞特王國知道寧朝也在準備戰爭,所以他必須要提前決戰,以便騰出手來,應付寧朝。
在寧朝準備戰爭之時,斯圖亞特王國提前發動了法爾加海戰,在天才將領納爾遜的指揮下大勝哈斯堡王國。
逼得哈斯堡不得不在寧朝還沒來得及參戰的情況下,宣布戰敗,然後割地賠款。
陸上,雖然瓦盧王國頂住了普林堡王國的進攻,但海上已經失敗,也不得不承認戰敗。
一時間,斯圖亞特王國軍心大振,他們的海軍至此也被女王賜於皇家二字,稱為皇家海軍。
這時,寧朝朝廷重臣都知道,雖然自己還沒有宣戰,但隻要斯圖亞特王國消化吞下的戰爭果實後,就會向寧朝發起進攻。
寧朝眾臣經過討論,準備搶先進攻,讓斯圖亞特王國的海軍在沒有恢複全部戰力的情況下,不得不被迫應戰。
第一個目標就是印地半島,隻要威脅斯圖亞特王國這個最重要,最富裕的的殖民地,他們的海軍就得出動,這就是攻敵所必救。
他們的海軍在出征寧國時,在東方海域沒有休整的地方,這會大大降低他們的戰鬥力。
畢竟寧朝的海軍裝備雖然先進,但不如斯圖亞特王國百年海軍,底蘊深厚,他們的艦隊規模龐大,足足有寧朝海軍的兩倍。
如果不降低他們的戰力,想戰勝他們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計劃是製定了,但宣戰總要有一個理由,名正則言順嘛!
群臣經過商議後,還是找不出什麼好理由,斯圖亞特王國從沒有入侵過寧朝本土,也沒有與自己宣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