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宮闈風雲(三)(2 / 3)

他是宰相,雖然說的話令皇帝很不歡喜,卻也不能當眾斥責他的政論。若是如此,也隻得將他罷相才是。

李純輕輕點頭,心中已是暗下決心。隻轉頭向兩名身著青袍的官員問道:“陳中師,李德裕,爾等專責審訊成德進奏院刺客一案,那夥賊人可確實招供是王承宗指使而來?”

被點名的兩名官員對視一眼,由年長的陳中師答道:“陛下,那夥賊人確實供認,刺殺武相與裴中丞一事,乃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派遣他們所為。”

“他們可知道,一旦確認,必受顯戮?”

“國家刑典如此,他們定然知道。”

“哈!這夥賊人都知道必死,難道還會汙陷他人,為別人陷瞞麼?諸卿擔憂,實無必要。”

陳中師諾諾而退,那名叫李德裕的監察禦史卻上前一步,朗聲奏道:“陛下,臣以為,此事太過反常。破案太速,賊人招供太易。供詞一致,到似預先準備。這夥人膽敢殺害宰相,自然知道必死。既然是死士,抱著必死之誌構諂他人,又有何不可?臣以為,不可妄加斷定,還需徹查才是。”

“胡說!”

皇帝被一個十幾歲的年輕官員如此頂撞,雖然怒力按捺怒氣,還是忍不住站立起身,向他斥責道:“李德裕,爾膽敢如此狂憊無禮!退下,此次朝議,不需爾再饒舌!”

李德裕被如此痛斥,到也並不驚惶,亦沒有憤憤之色。隻是大大方方施了一禮,便退出殿外。

李純見他若無其事模樣,到也熄了怒氣,卻轉了口風,向諸臣道:“此子不愧是李司空之子,將來必定是吾子手中能臣。”

皇帝所謂的“李司空”,卻是李德裕的父親,前任宰相李吉甫,大唐有名的能臣賢相。還是在元和二年,就是他支持憲宗皇帝打擊不法的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將其抓獲處死,令天下不法藩鎮為之驚恐;後來入相,主持天下藩鎮節度使對調一事,將三十多個藩鎮節度調任他處,自安史亂後數十年間節度使跋扈不法,不將朝廷看在眼裏,而今幾十鎮的節度使:“奔走道路,懼承命之不暇”,現今如此懼命聽令,誠為元和初年最令皇帝和朝官揚眉吐氣的大事了。有了如此功勞情份,再加上李吉甫在準南節使任時,開墾荒田,安撫百姓,又是大唐難得的地理學家,刻映《元和郡縣圖誌》是整個華夏最早的一部輿地總誌,皇帝對他尊重非常,不稱其名,隻以官職相稱,李吉甫在元和九年逝世之後,加贈司空,是以皇帝便以李司空相稱而不名,乃是臣下少有的殊榮了。

當然,天子的一舉一動,其中無不蘊含深意。當此多事之秋,朝廷討伐準西鄣義節度使吳元濟不利,又欲對成德強鎮動兵的緊要關頭,皇帝如此尊重一直主戰的李吉甫,自然就代表帝意歸屬哪一種政治取向。

看著諸臣魚貫而出,李純卻並沒有休息的打算,他默然而坐,良久之後,方才長歎道:“有人竟然向朕說,罷裴度之官,收前線禁軍,則天下安定。當真是豈有此理,這樣豈不是奸謀得逞,朕的顏麵何在,朝廷綱紀何在。吾用裴度一人,足破準西河北二賊!”

此時殿內無人,唯有李忱與幾名帖身內侍在旁。李忱有心附合,順口拍上幾句馬屁,卻苦於無法出聲,隻得呀呀幾句,以示讚同。到是那幾名內侍齊聲頌道:“陛下英武,諸臣懦弱!”

皇帝聞言,微笑點頭,答道:“朝官想的都是自已的身家性命,到是爾等,一意為帝室打算。”

說罷,又轉身向李忱笑道:“連你都呀呀有聲,想必是讚同父皇了?”

李忱心中正在為皇帝讚賞宦官的話語而納悶,在他心裏,宦官在中國史上無惡不做,沒有半個好人,怎麼眼前這個皇帝,卻對宦官大加讚賞,如此信重,這當真是殊不可解。不過好在他隻是普通皇子,將來也不會和宦官打什麼交道,國家大事亦不關已事,看看熱鬧便是,卻也是懶得操心了。

李純卻也並不指望他能說話,隻微笑著又看他幾眼,隻覺這孩子眉宇間酷似自已,有一種英武果決的氣質。再加上不似尋常小兒那般愛哭愛鬧,如此沉穩嫻靜,適才朝會如此無聊,他到好象聽的津津有味,當真是令人驚奇。隻可惜大唐自玄宗皇帝之後,再無親王出鎮地方,亦不可開府治事,以防生亂。這孩子就算才華出眾,也是無用,終其一生,不過是個逍遙王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