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關河口、圈地(2 / 2)

近兩年來,由於在塞外發現鹽池,從塞外回來的船隊運輸的貨物中,又增加了鹽的運送。此鹽池就是後世的吉蘭泰鹽,該鹽品種優良,呈大顆粒狀,顏色發紅,故又稱為紅鹽,眼下鹽池為黃來福暗中控製,每年獲取的好處不斷,不過萬曆皇帝己經聽聞到風聲,己經準備找黃來福分紅了。

幾年中,由於關河口渡的興起,原來全村幾百口隻有幾條大船,眼下己經發展到了近百條,村民們己經是迅速富裕起來。

……

關河口村隻是因為塞外開發而因此獲利的縮影,類似的地方多不勝數。

而且由於五寨堡的興起與大農場製的推行,經過十年的傳播與影響,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大明某些地方的改變。不管黃來福是樂意還是不樂意,一股蝴蝶效應風潮,己經在大明一些地方悄然開始。

“你媳婦家娃的,不讓俺活口,俺就走塞外去,總督大人早說了,去了塞外就有田地分,那地方好著呢,分田分地租牛不說,前三年還免稅糧。俺就不信,離了你張員外,俺們就活不成了?那個誰說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太原府陽曲縣的佃農田大羊怒氣衝天,領著滿是憂慮的家人收拾行李,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塞外的道路。

不說田大羊憤怒,自己幾代都為城裏的張員外幹活,每日家小拚死輕活,老老實實的為張員外幹活。大熱天的頂著炎炎烈日幹活,大冬日的寒風刺骨,腳都裂了幾個大縫,生存的艱辛實在難以形容,隻是為了土裏刨食養家糊口。

不想張員外連這點活路都不給自己,秋後,便收回了租佃給自己的土地,搞起啥“大農場計劃”,這樣一來,至少有一半的佃農如自己一樣失去了活口的希望,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離了老家中生存了幾百年的地方。

那張員外是陽曲縣的大戶,在城外土地連綿平坦肥沃,達到萬畝之多,手下有眾多的佃戶。往年時間裏,這些佃農與田大羊等人一樣,都是靠租種張員外的土地過活。

不過今年張員外不知道是怎麼樣想的,秋後突然遣散了大部分的佃農,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買來各樣水車農具等,準備開始效仿五寨堡,搞起大農場計劃來。

說起來其實不止是張員外,陽曲縣許多大戶紛紛如此,就是放在整個太原府,也頗有這種大農場的趨勢。

這幾年來,大明民間,由太原府榆次縣東陽鎮的田之壟首先開始,這種大農場耕種方式,己經在太府等地越來越流行。大明北地越來越缺糧,市場廣大,種糧極有收獲。顯而易見的,大農場製度,遠遠的比小農似的耕種更有效率,產出更大。

田之壟獲得的好處快速地傳播著,更有著總督黃大人的明顯例子。龐大的利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戶投入進去。

這些大戶可沒有田之壟的好心,將失去土地的佃農又補充到自己新辦的廠房中去,他們也沒有辦工廠的興趣與技能,直接就是收回佃農的田地,將他們趕走,任由他們是生是死。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如田大羊一樣的悲劇人物。

作為悲劇人物,田大羊不明白張員外等人的想法,隻是覺得張員外不念幾代的主仆情麵,不再給自己活路。他曾經也委曲哀求過,不過還是如此,張員外似乎是無動於衷,看到他這種態度,就是再懦弱的人,就是泥人也會有三分火性。

田大羊恨恨走的同時,對張員外己不再有恭敬的想法,腦中裏滿是說書先生說的那種為富不仁人的形象,不要說的,田大羊認為這張員外就是那種人了。中國老百姓就是這樣,有一個活路希望的時候,可以對某些人忍氣吞聲,當最後一口飯食都沒有的時候,便會變成強悍無比,蔑視一切,這就是所謂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田大羊領著家人恨恨而走了,幸好還有塞外可去。如田大羊決定的人很多,太原府各地大搞大農場,造成了越來越失去飯食的佃農們,他們默默地對家鄉叩了幾個頭後,帶著家人與孩子,滿懷希望地往塞外而去,他們都打聽了,到了塞外後,總督大人便會給他們分田分地,讓他們好好地活下去。

……

從萬曆十七年,五寨堡大農場製橫空出世,引起世人有意無意的關注以來。

到了萬曆二十四年,太原府及山西某些地方開始有了大農場耕種製,經過萬曆二十五年,萬曆二十六年,到了今年秋後,這種大農場耕種製突然成為一種流行,一股圈地的浪潮,在山西各地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