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曆三十年開始,一直到往後的年限中,由於齊、楚、浙三黨與東林黨的相攻,朝中政局越發的敗壞,由東林黨主控的民間清議越發成為意氣相爭的工具。隻要有人與他們意見相左,便視之為小人。
隨著東林黨勢力的慢慢加大,與在朝各黨矛盾衝突的加大,清議更是淪為了相互黨爭的工具,各黨廷議國事不是以大局為重,而是以意氣相爭為主,對方說是,我必說非,互相扯皮,爭論不休,如同唐時的牛李相爭一樣,這自然對朝中的政局產生諸多消極的影響。
往往在朝三黨一個建議或措施尚未出台,立即招致眾多東林清流之士的評品議論,他們引經據典,海闊天空地大加反對,使得不少政策沒出台就泡湯了,比如萬曆三十一年戶部上疏請令有司奉行一條鞭法,就是因為在東林黨的清議反對下流產。
除了文人間的相互狗咬狗外,黃來福在眾多的東林清流中自然評價非常惡劣,本質上說,東林文人們多出身於江浙大豪,代表的是浙閩走私商人及江蘇大地主官商的利益,黃來福的許多做法及想法自然是與他們相衝。利益與觀點相衝,加上黃來福又是武人,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就怪不得東林黨大大看黃來福不順眼了。
不過東林黨的種種清議攻擊,放在黃來福身上卻是沒什麼效果,一是他有皇帝的力挺,不管別人怎麼折騰,他的地位都是穩如泰山。二是黃來福也有自己的輿論力量。
他的《五寨堡新聞報》在大明中下層百姓中非常受歡迎,有著自己龐大的思想受眾群。經過幾年的宣傳,己是越來越多的人讚同黃來福的種種觀點。每次東林黨或是別的文官們攻擊黃來福時,他的《五寨堡新聞報》就立時反擊,效率高,效果好,而且還不時主動出擊,打得他們暴跳如雷又毫無辦法。
在黃來福身上,不論是在朝三黨,還是在野東林黨,他們的輿論攻擊向來都不能一呼百應,體會不到那種橫掃一切的輿論快感,眾多不願意被他們“代表”的百姓們讓他們恨得牙癢癢的。
現在的《五寨堡新聞報》,己經在大明許多城市都設立了報館,他們成為黃來福及萬曆皇帝重要的宣傳及辯護工具,報館的力量,自然是讓眾多的文人文官們看得眼熱,不過遺憾的是,除了黃來福的《五寨堡新聞報》,萬曆皇帝己經禁止再在大明各地設立民報,看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被《五寨堡新聞報》占領,輿論陣地一個接一個地失去,各地文人們痛心疾首的同時又無可奈何。
對於那些文人間的朋黨交攻,黃來福多半是在旁冷眼相觀,不屑於理會,因為他有著自己重要的事情要做。相關的輿論交攻事務,自然有著他控製的《五寨堡新聞報》各主編們主理,己經不需要他怎麼出手。
……
埋頭建設經營中,時間總是過得非常快,時間很快到了萬曆三十六年。此時山西大同兩鎮第一個五年計劃己經成功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也在火熱進行中。
從萬曆二十七年下半年開始,到萬曆三十六年年底,在這近十年的時間中,兩鎮的建設成果是巨大的,共興修大型水利工程數十處,興建軍屯數百萬畝。原先規劃中鎮內的道路建設也是順利完成,從五寨堡到太原,到大同,到歸化城的水泥道路都己修成。還有兩鎮內的礦山建設也是進入正規的軌道。
這樣的結果是,兩鎮新式軍屯出產的糧食不但能夠滿足兩鎮軍隊的所有需求,不需要中央撥糧,而且還有餘力救濟外鎮。這樣的底氣,讓黃來福可以免去了兩鎮民戶所有的民運糧,讓鎮內百姓負擔大大減輕,加上兩鎮內大量民用水利的興建,也使許多民眾在災年時也有個穩定的糧食收入。
這種軍屯成就,讓朝野上下目瞪口呆。從鎮內所有軍隊吃救濟糧到自給自足,這樣的變化,隻可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農業的發展與道路的通暢又帶來了商業與工業的發展,到萬曆三十六年時,山西大同兩鎮的變化隻可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數不清的商業城鎮興起,受五寨堡的影響,大規模的農場與手工工場也是在兩鎮各地密布。此時的山西大同兩鎮,己經成為九邊首要的富足之地,兩鎮的富裕穩定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周邊大批的民眾向這裏移民。
塞外的經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後世的河套地區己經完全被黃來福占領,不服從統治的部落己經盡數被清除一空,大規模的漢民湧入該地,興建各樣城鎮農場,既為大明各地不斷湧出的流民提供新的去處,也為大明內地帶來了滾滾的好處與安全屏障。
現在的五寨堡也成為一個傳奇的地方,這裏己成為兩鎮內的農業及手工業科技中心,每每新奇的東西都是從這裏興起,比如說在萬曆三十年時在五寨堡幾個農場中栽培的新式作物土豆,經過幾年試種後,現在己經培育出眾多的良種,並大規模引栽到兩鎮的各個地方去。
土豆的妙用也讓兩鎮民眾發現,隻要種上一些土豆,就算在災年中最貧苦的農戶,現在也很少有餓肚子的可能。小小一個土豆,可說了養活了無數的民眾。而土豆的妙用,也飛快地傳到了餘者北方各地中去。
在這近十年中,位於五寨堡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培養出大批的合格軍官,配合黃來福治理出來的兩鎮新型軍隊,一個能與文人抗衡的武人集團隱隱形成。而在五寨堡的兵工廠此時己成為大明規模最大的軍工之地,擁有工人萬餘人,所產槍炮遍銷全國,尤其是五寨堡的燧發火銃,更是聞名遐邇,年產量高達驚人的一萬餘杆。新式的六磅炮與三磅炮也早己研究成功,殺傷力巨大。
……
黃來福治理兩鎮的功勞巨大,依萬曆皇帝對黃來福的恩寵,自然是少不了各樣的讚賞與嘉獎。特別是在萬曆三十六年底黃來福上京覲見時,他不顧清議及百官的反對,更是封贈黃來福為正一品的特進榮祿大夫,又任命黃來福為山西鎮,大同鎮,宣府鎮的三邊總督之職。此時黃來福長子黃大郎年己十八,萬曆皇帝特召黃大郎進京,讓他實領錦衣衛同知之職,這種恩寵可說是無複以加。
萬曆三十七年,黃來福正式就任宣大三邊總督一職,一直到萬曆四十五年這幾年中,黃來福一直在經營三鎮,幾年下來,不但宣府鎮如山西大同兩鎮一樣富足,而且黃來福更多將手伸向塞外。不但臨近宣府鎮的朵顏部落被打得無立足之地,甚至離開薊鎮,遠移東邊,與女真部落爭奪遼東草場。
而且由黃來福私下控製的武裝商隊更是深入漠北,甚至到了西伯利亞的北海一帶。這些武裝商隊在漠北等地捕殺土著,經營農場牧場,而且參與各樣的皮毛貿易,獲得了龐大的利益,而黃來福自然是占了大頭。在黃來福任宣大總督的後五年中,單單漠北一年的皮毛貿易,黃來福就從各樣來源中收到了黑貂皮七萬張、黑狐皮三千張,鬆鼠皮十萬張以及許多海狸皮和貂皮。
僅皮毛貿易的收入就足以讓黃來福支付漠北所有經營的開支,並保有大量的盈餘,並使自己在無形中增加了一塊巨大的地盤。而在黃來福經營這些地區的同時,萬曆皇帝都是緊密參與,同時間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從萬曆二十七年到萬曆四十五年,在黃來福治理三鎮近二十年時間中,通過大量合作,黃氏家族的利益己經與大明皇室緊緊連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萬曆四十五年,萬曆皇帝封贈黃來福為特進光祿大夫,封候封公就在眼前。
不過在這年中,此時的遼東,努爾哈赤己於去年正月在赫圖阿拉即大汗位,建元天命元年,國號大金。後金崛起,成為大明在東北的主要威脅力量。此時李成梁己卒,遼東沒有得力之人鎮守,為了應對後金的威脅,在朝野的激烈爭論下,最後在萬曆皇帝的堅持下,黃來福被任命為薊遼總督,以代天子守此京畿門戶。
薊鎮與遼東鎮是大明九邊中最重要的兩個軍鎮要地,黃來福兼管兩鎮,體現了萬曆皇帝對他的無比信任。
黃來福領四萬精銳家丁上任,浩浩蕩蕩,皆是清一色的燧發火銃兵,人人有戰馬,隨行的還有數百門六磅炮與三磅炮,黃來福決定以堂堂正正之師,將後金國一舉掃入曆史的塵埃中。
……
萬曆四十六年九月,公元1618年。
在後金國都城赫特阿拉下,城下黑壓壓的一片人馬,大戰一觸即發。
雙方陣營分別為大明的六萬軍隊,還有後金的六萬軍隊。相比後金方麵的悲憤與慌亂,大明軍隊主帥黃來福則是一片沉靜的神情,此時黃來福年近五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心如鐵石,不論遇到什麼事,心神都難以浮動。
不出所料,看不清形式的努爾哈赤在今年三月份發布七大恨告天,接著更企圖以奸細內應偷取撫順,這也是努爾哈赤的老計謀,八旗騎兵善於野戰,攻城非其所長,故曆史上他都是以細作混入城中,接著打開城門,曆史上遼東鎮各城的失守大多如此。
不過在黃來福手中,這一套己經形不通了,自去年他接手遼東鎮以來,除了大力治理當地的軍政各務外,對後金方麵的情報也是重中之重,在他的嚴密監視下,後金方麵的一舉一動皆在掌握。因此當努爾哈赤企圖以數千人加內應偷取撫順時,黃來福將計就計,不僅當著數千後金兵的麵將明軍內應,遊擊李永芳一家老小盡數推到城頭一一斬首,而且城外以重兵埋伏,將偷取撫順的數千後金兵一網打盡。
接下來黃來福大力清除後金細作,將境內所有的女真人斬殺一空。隻要是留著金錢鼠尾,身穿胡服的女真男子不由分說,見了就一刀殺了,女子則是賣往各地為奴。在黃來福的大力清除下,努爾哈赤辛辛苦苦十數年在大明境內布置的細作及內應被一掃而空。而且在黃來福的早有防備下,努爾哈赤對遼東鎮的數地攻擊都宣告失敗。
此時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又偷襲攻擊遼東鎮各地的消息早己傳入大明京師,舉朝震怒,很快,廷議“務期殲滅奴酋,以奠封疆!”的方略議定。黃來福身為薊遼總督,自然負著限期滅金的要任。
在曆史上,大明是以廢材楊鎬為遼東經略,此時楊鎬早死,黃來福又身為薊遼總督,萬曆皇帝又對他非常的恩寵,自然是由他全權負責,沒有那些無知文人在旁,黃來福自然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
曆史上遼東兵備廢黜,大明國庫空虛,遼東鎮缺糧少餉,早無可用之兵。熊廷弼當時在遼陽教場上驗閱三萬兵士中,竟有二萬多人戴氈帽,穿夾衫,不但手無械器,就連起碼的盔甲也沒有。遼東曾有戰馬數萬匹,到了萬曆後期時,隻餘下寥寥數百匹贏弱的戰馬。最令人發指的是,由於當時遼東鎮武備廢弛,在當時的出征閱兵上,劉綎養子劉招孫在演武時居然因為槍柄腐朽,以致槍頭當場脫落。這樣的軍隊裝備,哪能出征得力。
現在這一切自然都不存在了,萬曆皇帝隨黃來福經營九邊諸鎮及塞外二十年,還有黃來福為皇帝操辦的皇莊,一起合開的水泥廠,毛紡廠,玻璃廠,大超市等,還有幾年前興起的煙草專賣,征收上來大量的礦稅等,早己積累起巨大的財富。一邊是九邊軍鎮一個接一個的自給自足,不需要朝廷的巨額支出,一方麵是每年各方麵的大量財富收入,加上大量的軍官培養,每鎮的甲等軍不斷編練出來,此時的大明,己經可以說是兵精糧足,強悍若比太祖高皇帝時期。
萬曆皇帝詔令黃來福可以調山西鎮、宣府鎮、大同鎮、延綏鎮、甘肅鎮等各鎮兵馬支援,甚至可以全國總動員,一舉滅除後金,可說是權力重大。而且出征滅金的大規模糧餉支出,萬曆皇帝早己令戶部準備,需要多少,就出多少,不夠的話,他的內庫也會源源不斷地給於支持。相比曆史上萬曆皇帝需要向各省加派遼餉,此時的他可說是財大氣粗,氣定神閑。
在軍隊上,由於薊遼兩鎮黃來福就任不久,兩鎮的甲等軍還未練出,因此黃來福令兩鎮當地軍隊守備,隻調宣大三鎮三萬甲等軍來遼,加上自己的四萬精銳家丁火銃兵,一共集合了七萬人的精銳野戰軍。
此時山西及大同兩鎮的總兵分別為江大忠及楊小驢,二人跟隨黃來福幾十年,早己是主仆情深,在黃來福調到薊遼後,他們仍是忠實地貫徹著黃來福在三鎮中的種種政策。加上黃來福的勢力及利益集團在三鎮之地根深蒂固,因此就算黃來福沒在這三鎮中,黃來福在幾地的影響力仍是非常深厚。
此時在黃來福一聲召喚後,二人便興高采烈地領著軍隊前來助戰。
在糧餉上,黃來福還是老規矩,以建州及更北邊的土地為誘引,向大明各地發行平遼債券二百萬兩,在這種債券發行上,黃來福早己是輕車熟路,幾十年下來,身上不知背了幾千萬兩銀子的債務。不過以黃來福的金字招牌,民眾對於黃來福發行的各種債券早己是迷信己深,因此黃來福才發行平遼債券沒多久,便被搶購一空,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黃來福便籌備到了足夠讓自己支配的軍餉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