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要做好學生(3 / 3)

除了諸子百家經典以外,還要學習小篆、大篆、隸書的讀寫,尤其是大篆最要命。大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前中原流傳的文字,各個諸侯國的文字還是不同的。所以,學習諸子百家經典的時候必須得看懂作者所在國家的大篆文字。為了翻譯解讀古籍最後還出現了一個學科叫“訓詁學”,漢武帝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官職“五經博士”負責這一工作。通曉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了解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劉據,在這麼多的中華經典麵前感覺自己是個小學生。也深感秦始皇的偉大。

最令他反感的是漢朝貴族交往時,張口《詩經》閉口經典地。不這樣說話就是沒文化的表現。還有表達什麼意思時,還要“含蓄”一下,廢話半天說不出中心思想。有話直說的大臣汲黯常常被人認為是不好交往的狂士,成了貴族教育的反麵教材。

在這些封建傳統貴族教育中,唯一令劉據感到舒心和認同的就是下午的騎術,禦術,射術,還有擊劍的學習。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這些技能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他的武功武技修養在漢朝絕對是沒有人可以超越的,隻要進入丹道他就是神仙一流的存在。到時候他一高興給對手來個斬首行動,加上他的太子的權勢基本上是無敵的了。

不過,有個很嚴重的問題——漢初的馬鞍基本上就是在馬背上綁了一塊厚皮子,還沒有馬鐙。馬蹄鐵也沒有出現。現在的騎兵主要的作戰方式就是快速的衝到合適距離停下來射箭,等敵人陣型混亂再衝殺上去。如果,射箭沒能使敵人陣型混亂就不能衝上去,正麵衝擊緊密的步兵方陣就是找死。曆史上李廣曾經帶著四千士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他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等到高橋雙邊鐙馬鞍和馬蹄鐵出現後,才出現可以正麵對陣密集步兵方陣的重騎兵和可以再奔馳的馬上回身射箭的弓騎兵。而且,在戰術上也有了極大地改變。沒有高橋雙邊鐙馬鞍和馬蹄鐵的漢初騎兵不可能進行像蒙古騎兵那樣數天之內千裏奔襲,也不可能實現蒙古騎兵的狼群戰術。蒙古騎兵的戰術成就是冷兵器時期騎兵戰術史上的巔峰,而這一巔峰產生的物質基礎除了戰馬品種以外就隻有高橋雙邊鐙馬鞍和馬蹄鐵。

當然,漢初沒有高橋雙邊鐙馬鞍和馬蹄鐵這個問題,對於劉據來說就不是問題了。工匠們按照他的設計和要求很快地造出了高橋雙邊鐙馬鞍和馬蹄鐵。不用說,這些很快推廣到軍中。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軍方權貴們對劉據喜歡的不得了。寶刀、寶劍、寶馬、各種好犬、好弓等等禮物送了一大堆。漢武帝劉徹更是歡喜的不得了,竟然把劉據抱起放在自己的肩頭玩耍了好一陣子。問劉據要什麼賞賜。

“父皇,兒臣想您給我,木匠、鐵匠、銅匠、陶匠、皮匠、漆匠、泥瓦匠等等,每種工匠各派一兩個手藝不錯的匠人。”

“哦,你又想做什麼新玩意兒了。”武帝好奇的問道。

“我是有一些想法。但是,還沒有想好。我想弄些匠人讓他們先試試,看能不能弄成。兒臣現在學業較忙,抽不出太多時間。所以,讓他們到東宮來,我方便安排讓他們試製。”

“好。我給你派人來。嗬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