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玩家(2 / 2)

因為信佛,李漼完全不顧財政虧空,廣造佛寺。

公元873年四月,李漼傾舉國之力,到法門寺迎奉佛骨。

從京師到法門寺沿途之上,禁軍和兵仗綿延數十裏,場麵壯觀極了。

這場迎骨活動一開始就遭到了群臣的勸諫,大家一致認為,迎奉佛骨不但勞民傷財,而且憲宗就是在迎奉佛骨之後暴死的,很不吉祥。

李漼一意孤行,說:“朕生得見之,死亦無恨!”我隻要能活著看到佛骨,就死而無憾了!——朝見骨,夕死可矣。

既然李漼同誌這麼有誠意,佛祖同意了他的觀點。

當年六月,李漼病重,七月十六日,掛了,到佛祖那兒讀研究生,深造佛學去了。

李漼死後,李儇在宦官們的支持下隆重登基。

李儇是李漼的第五子,本名李儼,因為要做皇帝了,為了方便老百姓避諱,把“儼”字改成了“儇”字。

本來這個皇位還輪不到李儇做的,可是和四個哥哥們比較,李儇有年齡上的優勢,沒辦法,年輕啊,這一年,李儇同學還不足十二歲!

在宦官代表大會上,宦官代表們都覺得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容易唬弄,就本著幹部隊伍年輕化的原則,選擇了他,喏,就是你了,這一屇的皇帝你來做。

於是,十二歲的小屁孩,人事未更,就稀裏糊塗地登上了九五大位。

一切都按宦官們的思路發展,小屁孩,嘿嘿,你上了咱這條船,就由不得你了,都得聽我的。

很快,大權就旁落了。

落到誰的手裏了呢?

同平章事崔沆應該算一個。

他在曆史上可是個文化名人——成語“沆瀣一氣”的第一個字就是從他的名字引用來的。

說,公元875年,也就是李儇上台後的第二年,崔沆同誌光榮地擔任了這一屇的科舉考試主考官。崔沆同誌發揚了李漼任人唯親的優良傳統,大筆一揮,把自己的同宗侄子崔瀣錄為了新科進士。

本來嘛,“沆”、“瀣”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

這下好了,大家看著崔瀣同學金榜題名了,走馬當官了,還一個勁兒升官了,於是議論開了,“看,崔瀣和崔沆兩名字,同姓,而且名字還可以組詞,這不是爺倆嗎?”“那還用說?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現在做宰相,還不趕緊給兒子謀個功名?!”

一來二去,“座主門生,沆瀣一氣”的傳言迅速就在坊間傳開了。崔沆同誌也因此名揚千古,永垂不朽了。

例句:“沆瀣一氣”——李儇和他的群臣們沆瀣一氣,徹底地把大唐搞垮了。

不過,李儇身邊最得勢的人還不是崔沆,而是另有其人。

這個人是個宦官,名叫田令孜。

田令孜本來是四川人,姓陳,字仲則,因為從小有誌於在宦官行業中發展,就拜宦官田某為父,揮劍自宮,做了宦官。

李儇未上台之前,一直是宦官田令孜負責照顧他的吃喝拉撒,爺倆感情很深,你儂我儂,如膠似漆,僖宗管田令孜叫“阿父”。

現在,李儇就任命“阿父”做了神策軍中尉,把國家的重大決策都都交給田令孜了。

神策軍是晚唐六大禁軍中的絕對主力,主管京畿戍衛。所謂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掌握了神策軍,就等於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了。

李儇年紀雖小,卻是帶著一身遊戲細胞出生的大玩家,對各種在線遊戲都頗有研究,其中最喜歡的是鬥雞、賭鵝和打馬球,尤其是打馬球,技藝十分了得。

李儇非常自負地對隊友說:“朕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如果開設有擊球進士科考試,狀元非我莫屬。

隊友不以為然道:“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黜放。”那得看是誰做禮部侍郎主考了,如果是由堯舜之類的賢君做主考的話,那也沒戲。

李儇還在朝廷內部組建皇家馬球協會,簡稱“皇馬”,搞馬球聯賽,打算通過打馬球選拔國家高級幹部。

聯賽開始後,就不斷有幸運兒從球場直接走上了官場。

這其中最有名的是田令孜的哥哥陳敬瑄。

此人屬於一個半文盲,沒讀過什麼書,之前以賣麥餅為生,田令孜發大了後,入了神策軍混飯吃,因為馬球聯賽,竟然贏了個西川節度使的官職,同時還帶有左金吾衛將軍檢校尚書右仆射的虛銜!

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連已經投筆從“盜”,做了山賊的黃巢,在聽說了陳敬瑄的個人先進事跡後,像被五雷轟頂一樣,被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