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也曾考慮過接班人的問題,他還說要讓他的幾個兒子“各領一州”借機考察一下他們的能力,然後以此為依據確立接班人。他也確實這樣做了,把三個兒子派出去各自管理一個州。可惜考察還沒結束,袁紹就病逝了,繼承人的位置也就一直空著,這也為後來袁紹三個兒子之間兄弟相爭埋下了禍根。
袁紹是死於疾病,而這個疾病又是源於心情壓抑,其實大家都知道,真正的病根還在於官渡之敗,袁紹就是從那時起患上這個病的。我們說“官渡之戰從根本上改變了曹弱袁強的局麵,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乃至統一全國的基礎,是改變曆史的一次勝的戰役”,但實際上這個效果並不是立竿見影就達到的,而是有一個過程。袁紹雖敗但還沒有立刻就輸個精光,他還擁有黃河以北絕大部分的土地,還有冀、青、幽、並四個州,還有幾十萬人馬,元氣雖傷,並無大礙,甚至直到病逝他的實力仍強於曹操,在當時割據的諸侯中,他還是排名第一。所以說有著這樣強大的實力、資本,卻為了官渡一戰的失敗而懊惱、傷心,並坐下病根,還搭上了性命確實有些不值。
想一想漢高祖劉邦屢敗屢戰的百折不撓,看一看劉玄德九死一生的創業經曆,袁紹這種心態真是差的太遠。別的不說,就拿曹操赤壁之敗與袁紹官渡之敗作個比較,就能看出二人的差距。赤壁之戰時,曹操投入的兵力比袁紹多,敗得比袁紹慘、也比袁紹窩囊,剛到手的荊州丟了不說,還錯失了統一全國的絕好機會;當然,那時曹操的實力比此時袁紹的要強大得多。赤壁戰敗後,曹操並沒有像袁紹那樣一蹶不振,雖然他也很鬱悶,但能夠及時調解心態,沒有沉迷於此,更沒有抑鬱成疾。這也是曹操的一大長處,心胸開闊,“宰相肚裏能撐船”,所謂“大筆寫大字,大人做大事”,也是這個道理,成大事者必有大氣量,沒有大氣量也成不了大事。
另外還有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袁紹的弟弟袁術也是這麼死的。這兄弟二人的死法如出一轍,都是在戰敗之後得了病,而且又都是吐血而死。當然了,“吐血而死”可能是家族遺傳病的原因,這裏不作討論,但二人都是在戰敗之後得了病,這說明這兄弟二人的氣量都不大,這可能是他們高貴的出身造成的,也可能是他們所受的教育造成的。不管怎麼說,這些貴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在心理承受能力上遠不如劉備這樣的草根階層。雖然我們並不認可“出身決定一切”的理論,但應該承認,無論在哪方麵,世家子弟都比草根們順利得多,遇到的挫折也少,因此他們承受打擊的能力也弱。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草根們咬咬牙就能挺過來,可這些貴公子們卻很難說了,也許還沒怎麼樣,自己就先把自己嚇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