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情況,導演組明確是可以提供幫助的。
不管對於哪個國家的人來說都是一視同仁。
就是隻要是在這整片山林裏麵能夠獲取的東西都得靠自己,獲取不到的東西,隻要你證明了你生產的能力,導演組就會提供材料。
下一步則是將碳酸鈉和氧化鈣添加到矽砂裏。
碳酸鈉(俗稱洗滌堿)降低商業上製作玻璃所需溫度。
然而,碳酸鈉會使水流過玻璃,所以必須添加氧化鈣或石灰來使玻璃不溶於水中。
此外,楊梓江還加入氧化鎂和氧化鋁,使製作出來的玻璃更耐用。
隨後便是把這些混合物放入坩堝裏進行加熱,直到熔成液態。
增加了碳酸鈉的玻璃混合物熔點僅僅隻有1500多度,現有的熔爐能夠達到這一生產條件。
隨後楊梓江用鐵棍攪動著玻璃液體,以此來消除溶液裏麵的氣泡。
最後便隻需要把溶液倒進模具裏麵成型就可以了。
而成型的這一步其實是最麻煩的,因為楊梓江也不能確定自己製作的模具形成的鏡片就剛好滿足照相機需要的折射率。
所以在照相機需要的凹麵鏡和凸麵鏡做出來以後,楊梓江還得根據它們的成像情況進行打磨調整。
就這個打磨調整的過程都得花不少時間。
在觀眾們的眼裏,看到的就是楊梓江製作了兩塊玻璃鏡片,並不知道楊梓江做這個東西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哎,你們說主播做這兩塊玻璃片幹什麼用啊?”
“我感覺像是做放大鏡吧。”
“應該不至於,放大鏡隨便做做就行了,幹嘛非要打磨得那麼仔細?”
“看這樣子我感覺是要做眼鏡鏡片吧,可能參加節目以來,主播一直潛心製作了太多東西,近視了?”
“嗯?可他一個是凹麵鏡,一個是凸麵鏡啊?”
“呃……也許他是一隻眼睛近視,一隻眼睛老花吧?”
楊梓江不斷進行調整,把凹麵鏡和凸麵鏡按照一定距離擺放,確認成像清晰以後,便開始了下一步。
下一步同樣是個難點,那就是感光材料。
再確切一點就是製作膠片。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一個照相機主要就是看鏡頭和膠片,其他東西都是次要的,隻是給膠片放在暗處,防止曝光。
然後在按下快門的時候,讓膠片處於短暫曝光的狀態。
也就是說,膠片製作得好與壞,直接決定了成像的時間。
到底是需要曝光八個小時才能把照片照下來,還是半個小時?亦或者按下快門的時間就可以了?
黑白膠片的製作主要包括底片基材、感光層、顯影劑、定影劑和洗滌劑等幾個關鍵的部分組成。
首先要製作的就是底片基材。
底片基材是膠片的支撐材料,通常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或者紙張,如果是膠卷的話,還需要基材具有很好的韌性。
不過楊梓江準備根據先用情況隻製作一張底片,所以用紙張作為底片基材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