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封建社會的繁榮與衰落(12)(1 / 2)

進入拱門一直到泰姬陵主體建築,是一條長達100餘米的十字形水道,中心為噴泉。站在拱門口正好看見白玉般的泰姬陵倒影浮在水中。如果仔細觀察,清澈、平靜的水麵上,泰姬陵的倒影猶如一幅戴著王冠的少女頭像。據說泰姬陵建成之初,水道中曾經流淌的不是水,而是象征純潔的牛奶。水道兩側是紅砂岩鋪成的甬道,走道兩旁以及周邊草地種植著的柏樹和果木,分別代表死亡與新生。

沿著紅色的甬道一直走到盡頭,便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寢宮了。高74米的寢宮,居中建築在一座7米高、95米長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頂部為一高聳飽滿的穹頂,高達57米,其直徑也有17米。穹頂周圍環繞著4座小型的圓頂涼亭,整座建築因此更富於層次。

寢宮內部為八角形陵壁。宮內牆上,珠寶鑲成百合花、鬱金香等,繁花似錦,宛若步入仙境。這些精美的花朵,仿佛沙賈汗對蒙泰姬的愛一樣,即使千百年之後依然鮮豔不枯萎。

寢宮內又分五間宮室,中央宮室裏置放著王後蒙泰姬的大理石石棺,上麵遍布寶石和各式浮雕。但這還隻是虛棺,在陵墓的下層,才是停放遺體的實棺。墓室中央有一塊大理石紀念碑,上麵用波斯文刻著“封號宮中翹楚蒙泰姬?瑪哈爾之墓”。與之呼應而更為傷感的是沙賈汗刻在墓碑上的那句悼詞——“噢,真主啊,請承擔我們無法經受的痛苦吧!”

寢宮四周各有一座42米高的三層圓形尖塔,塔身略呈5度角向外傾斜,為的是防止發生地震時塔身傾倒後壓壞寢宮,這足見沙賈汗用心之良苦。這四座高塔專供穆斯林教徒們每日登高誦讀《古蘭經》以及祈禱之用。塔與塔之間聳立著鑲滿35種不同寶石的大理石墓碑。

泰姬陵主體寢宮兩旁,還各有一座清真寺,左右呼應,對稱均衡,以紅砂岩建築而成,頂部是典型的白色圓頂。據說起初是給那些工匠們做禮拜用的,紅色的建築映襯著泰姬陵,陽光下美得動人。

1653年,一座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泰姬陵,在曆時22年的精雕細琢之後,終於驚豔般呈現在世人麵前。

1657年,60多歲的沙賈汗得了重病,由此引發了兒子的爭權奪利。一年後,沙賈汗的第三個兒子奧朗則布廢黜了沙賈汗的王位,自己在德裏稱帝。

奧朗則布以異教徒的罪名將他的兄弟砍了頭,並把首級送給沙賈汗。至此,沙賈汗和泰姬所有的兒女中隻有奧朗則布皇帝和三個女兒活了下來。

失勢的沙賈汗被兒子軟禁在了阿格拉昔日的王宮裏。在一間可以遙望泰姬陵的八角小閣樓上,沙賈汗在女兒的照顧下,每天,在晨曦中,在暮色下,在月光裏,沙賈汗淒然地透過小窗,遠眺亞泰姬陵,最後病重身亡。在安葬沙賈汗之時,因泰姬陵的一切太完美、太對稱了,奧朗則布實在沒有勇氣挪動那裏麵的任何一樣物品,於是,沙賈汗的大理石石棺隻好靠在了大理石圍欄的邊上。

泰姬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隨時間不同而呈現不同美了建築。清晨的泰姬陵,閃閃金光,仿佛一位在溪水邊梳妝打扮的清純少女,婀娜多姿。中午的泰姬陵通體散發著耀眼的白光,恰如一位乘著白雲降臨凡間的仙女,空靈出塵。夕陽西下之際,白色的泰姬陵開始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她變成了嫵媚的女子,秀眉微蹙,若有所思。月亮升起之後,泰姬陵最終回歸成藍白相間的淡淡熒光,此時,她又如同一位“人約黃昏後”的月光愛人,癡癡企盼著愛侶的歸來。

泰姬陵正是這樣一座濃縮了古印度文明及伊斯蘭數千年的燦爛文化的頂級建築,所以,在曆史上,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長城等並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63. 壬辰衛國戰爭

壬辰衛國戰爭是朝鮮王朝對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次艱苦卓絕的戰爭,也是日本大名豐臣秀吉統一全國後發動的一場對外侵略戰爭。當日本人從海上進攻朝鮮後,李氏朝鮮與宗主國明朝聯軍進行了長達7年的抗擊戰,最終成功的將日本人趕了回去。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公元1536~1598年)用武力統一全國,執掌著全國的軍政大權,他乘著朝鮮李氏王朝內部鬥爭,國祚動搖的時候,決定趁虛而入,先占領朝鮮,然後以此作為跳板入侵中國,實現稱霸東亞的美夢。

公元1592年初,豐臣秀吉擁兵22萬,帶著數百艘和9000名船員的艦隊,分批向朝鮮沿海進發,開始了壬辰(壬辰年)戰爭。

第一批進入朝鮮的部隊有1.8萬人,戰艦350艘。這寫軍人首先在釜山登陸,城市軍民進行頑強抵抗,但最終寡不敵眾,城破,落入敵手。第二批進入朝鮮的部隊約2.2萬人,他們經慶州、熊川和新寧數城向北推進。幾乎與此同時,第三批部隊1.1萬人在洛東江口登陸,占領了清元城,並向春川山口推進。在這幾批部隊登陸之後,日本將主力8萬人和其餘艦隊全都調往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