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緬甸的抗英鬥爭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製權後,即覬覦緬甸,6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麵情況,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準備。
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係,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裏,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占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第一次英緬戰爭(公元1824~1826年)
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失敗後,不斷在阿拉幹、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侵略戰爭。
這次戰爭中入侵緬甸的軍隊兵分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西南部的阿拉幹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在阿薩姆打響,英國侵略軍遭到緬甸軍的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之後拿下阿薩姆首府。第二路英軍也沒能打下多少地盤。反而讓以逸待勞的緬甸軍一舉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這下,不可一世的英國人著急了,他們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急忙調兵增援。
正當緬甸形勢一片大好之際,英國第三路兵馬從海上攻下了仰光,從南麵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主力不得不揮師南下。在阿拉幹戰場上處於失利狀態的英軍則趁這個空檔順利拿下了阿拉幹首府,隨後控製了阿拉幹全境。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先是對緬甸統帥班都拉采取勸降政策,班都拉識破英軍鬼計,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占了緬軍陣地。
班都拉死後,緬甸統治者與英軍抗爭到底的決心動搖了。 9月,緬甸王派人與英方談判,因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談判破裂。
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占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在重壓之下隻好接受英國的條件,被迫投降,第一次英緬戰爭也到此結束。這場戰爭的最後緬方割讓阿拉幹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但英國人也損失慘重,約有1.5萬名士兵葬身緬甸,消耗軍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1852年)
英國在第一次對緬甸的侵略戰爭中嚐到甜頭後,侵略野心愈加膨脹起來。他們一方麵與緬甸政府正麵磋商,爭取更多的經濟、政治利益,一方麵加緊備戰,準備讓炮火使這個國家徹底臣服。
1852年,緬甸懲處了一些不法的英國商人。隨後,英國殖民當局就以“虐待英商”為借口,派分艦隊掠走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同時進行海上封鎖。英國將領戈德溫更是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但是這次緬甸政府卻沒有組織軍隊進行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占了下緬甸地區,但卻花了5年時間控製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幹、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第三次英緬戰爭(18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