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現代亞洲(1)(3 / 3)

10月,伊朗國召開國民議會,曆史上第一部約束王權的憲法誕生。接著,工農運動進行的更加如火如荼。1907年,伊朗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恩楚明”(民選委員會),各地改革運動都明確要求進行民主普選、沒收國王土地等等。10月,國王終於承認人民的民主權利及恩楚明等人民組織的合法性。

但是,雖然憲法補充條令承認了人民權利,但國王絕對不甘心將自己的權利交給人民。終於在12月,國王在沙俄、英國支持下出兵搗毀議會,襲擊恩楚明,企圖推翻1906年憲法。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伊朗人民終於看清了統治階級的真麵目,徹底拋棄了投靠敵國的國王,全國掀起護憲高潮,國王的陰謀被粉碎了。1908年6月,國王默罕默德?阿裏再次發動反革命政變,解散議會,殺害大批革命群眾。麵對危機,革命黨們馬上作出反應,組織軍隊進行抵抗。

1909年4月,英國、沙俄再次出兵伊朗。7月16日,革命軍在外國與國王聯軍手中奪下德黑蘭,同時作出恢複憲法,廢除老國王,另立新君的決定,新政府首相由吉朗大地主謝別赫達爾出任。1911年5月,新國會陷入經濟危機,不得已之下隻好邀請美國摩根?舒斯特整頓財政,結果觸怒封建勢力及英俄當局。1911年7月,逃往俄國的前國王穆罕默德?阿裏卷土重來,再次失敗。到此時,英、俄兩國直接出兵鎮壓革命,同年12月,內閣被迫關閉議會,流放議員。凱伽王朝複辟,,英、俄兩國成為伊朗的太上皇,持續6年之久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失敗。

1905~1911年的伊朗革命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它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勢力,在俄國和中國引起巨大反響。作為亞洲古老的國家,它的覺醒和反抗發東方民族民主革命之先聲,有力地鼓舞著亞洲人民反帝、反殖民的鬥爭。

76. 青年土耳其黨革命帶來的“燦爛的早晨”

奧斯曼帝國蘇丹阿不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統治年代,被稱為暴政時期(公元1876~1909年)。在這位蘇丹的統治下,奧斯曼帝國沒有自由可言,更別說是民主憲政。在奧斯曼,君權與神權高度結合,蘇丹權力高高在上。哈米德二世還用愚民政策讓民眾心甘情願被自己奴役。不僅如此,這位多疑的君主還創辦了一套維護自己專製的特務機構,不論是誰,一旦被告密,馬上會被裝進麻袋扔進博斯普魯斯海峽中。這樣一來,舉國上下人心惶惶。

哈米德二世雖然是個以殘暴統治著稱的君主,但他對於西化卻相當開明。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在不威脅,甚至有助於自己統治的基礎上的。他認為,經過審慎地選擇,某種程度的改革和西化可以成為加強奧斯曼帝國和他個人地位的工具。於是,在多次研究之下,哈米德二世開始興辦許多學校,接受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浪潮。他熱切地希望這些被新式思想武裝頭腦的學生們畢業後能效忠於他們的恩主。

在大力發展新式教育的同時,哈米德二世為了密切與歐洲國家的聯係,加大了鐵路的修建力度。結果事與願違,奧斯曼沒能趕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力度,還被英、法、意、德等國控製了自己的經濟命脈,帝國陷入被瓜分、蠶食的危險境地。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中,哈米德二世培養出來的那些國內和出國留學的愛國知識分子自覺地舉起了抗爭的大旗,走上反抗國王和外國侵略的道路。

1894年,早已出現在帝國各個角落的秘密組織聯合起來,成立了“奧斯曼統一與進步協會”,通稱為“青年土耳其黨”。青年土耳其黨的鬥爭綱領是反對蘇丹專製製度;維護奧斯曼帝國領土完整;恢複1876年憲法並建立君主立憲製國家。正是因為這個綱領的提出,使新生的青年土耳其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處於統治者的分裂和迫害當中。但是即使困難重重,青年土耳其黨仍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們在1906年把組織轉向軍隊中去,總部也由巴黎遷到帝國中矛盾最為尖銳的薩洛尼卡。

1907年,青年土耳其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馬其頓、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阿拉伯等地的民族主義組織表示接受其綱領,同時相應武裝起義。在隨後的戰鬥中。青年土耳其黨在軍隊中發展組織的成效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