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吸收了駐馬其頓的第二、第三陸軍兵團的部分軍官和哈米德二世第二衛隊的阿爾巴亞軍團。7月3日,在馬其頓地區雷士那城的土耳其軍官、青年土耳其黨人尼亞齊的指揮下,起義正式爆發。20天後,起義軍占領薩洛尼卡,勢頭更加強勁。哈米德二世見勢不妙,馬上決定下詔宣布恢複憲法,並答應在短期內進行大選。青年土耳其黨一舉成功,獲得極大的勝利。一時間,長期處於哈米德二世殘暴統治之下的人們仿佛看到了燦爛的朝陽,爭相歡呼勝利。在政治即將解放的前夕,以往兵戎相見的敵人握手言和,不同宗教之間也取得了諒解,社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革命取得初步勝利後,在長期暴政壓抑下的土耳其像解凍了的冰河,迎來了政治生活中的早春季節。曾經勢不兩立的派別、民族、互相握手言歡,阿訇和牧師並肩而行,各種社團應運而生。12月17日,新議會開幕。青年土耳其黨人在230個議席中占150席,於是領袖阿赫梅特?裏紮順理成章地當選為議長。
正當青年土耳其黨一心撲在改革社會的時候,被遺忘在角落裏的國王哈米德二世卻不甘心權力的喪失。他糾結了阿爾巴尼亞軍團、特務隊、失勢官員,在1909年4月13日在首都發動政變,新政府倉促應戰,大敗,舊王朝複辟。僅在朝夕之間,議會就被重新上台的哈米德二世解散,憲法、內閣被廢,整個國家重新陷入一片陰霾當中。
哈米德二世複辟成功,但是他忘記了今時今刻的青年土耳其黨已經具備了的實力。他們不僅獲得人民的支持,好受到軍隊的支擁戴。被迫棄城而逃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很快就在薩洛尼卡、莫納斯特爾建立行動軍,在司令馬赫穆德?謝夫凱特和參謀長凱末爾率領下,哈米德二世僅僅囂張了14天就又被趕下台來。
叛亂平息後,青年土耳其黨人掌握實權。議會召開後,決定廢黜“血腥蘇丹”哈米德二世,將他的弟弟穆罕默德五世(公元1909~1918年)推上蘇丹之位。自此以後,青年土耳其黨手握國家大權,但最終也沒跳出專製的圈子。1911年底和1913年初,青年土耳其黨就因實行專製兩次倒閣。1913年6月,總理大臣馬赫穆德?謝夫凱特被暗殺以後,土耳其又出現了一個專製橫暴程度不亞於哈米德二世的以陸軍大臣恩維爾、內務大臣塔拉特和海軍大臣傑馬爾“三雄”組成的軍事獨裁政府。這個政府在土地問題上開始壓迫民眾,在民族問題上積極推行泛奧斯曼主義、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種種政策一步步激化了土耳其的社會矛盾,預示著土耳其將會爆發更加強烈的一場革命。
1914年10月29日, 剛剛從國內政治運動中喘口氣的奧斯曼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奧斯曼帝國主要敵人是沙皇俄國,在高加索激戰中,俄軍先敗後贏,於1915年1月殲滅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奧斯曼損失7萬多人。隨後,協約國軍隊為了緩解俄國被奧斯曼牽製的困局,聯合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加裏波利之戰爆發。在這場一戰中最著名的海上登陸戰役中,協約國投入50萬兵力,先後進攻伊斯坦布爾十一個月之久,最後雖然協約國聯軍撤退,但奧斯曼帝國損失慘重。在曆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紀大戰中,奧斯曼帝國陷入了最大的危機中。
77. 一戰後的土耳其與凱末爾運動
一戰時的凱末爾
1914年8月2日,執政黨青年土耳其黨加入了德奧同盟國一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土耳其30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傷亡慘重。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身為戰敗方的同盟國之一,奧斯曼德國麵臨著領土被瓜分的危險。1918年10月30日協約國迫使土耳其簽訂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協定》。1919年5月,希臘侵略軍繼英、法等國軍事占領之後,侵占伊茲美爾。1920年,英國軍隊占領伊斯坦布爾,土耳其的議會宣布解散,希臘則占領了布爾薩、色雷斯等地。隨後,協約國與蘇丹政府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了幾乎將土耳其分割完畢的《色佛爾條約》。根據該條約,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領土除伊斯坦布爾周圍的一小塊外都被割掉;安納托利亞東部將出現獨立的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伊茲密爾歸希臘管理;土耳其海峽非軍事化。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隻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分領土及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的部分。亡國滅種的危機籠罩著土耳其。
當國土被列強瓜分殆盡的同時,土耳其國內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和對外貿易全部癱瘓,國家幾乎破產。值此危亡之秋,土耳其終於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這次轟轟烈烈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是前蘇丹政府的一名將軍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所以這次革命又被稱為凱末爾革命。凱末爾告訴他的同胞們:“如果我們沒有武器戰鬥,我們就要用牙齒和指甲來戰鬥!”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之下,土耳其人民的抗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