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發生的一次勝利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民族危亡之際,以凱末爾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人民反抗外國侵略,捍衛獨立,取得了政權;在共和國建立後,又實行了一係列民主化改革,促進了經濟與文化朝現代化方向發展。這場成功的革命給全世界被壓迫民族樹立了最好的模範和榜樣,影響著亞非國家的民族民主運動,更是鼓舞了正在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中國人民。雖然凱末爾革命由於其階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徹底性,但它的曆史功績卻不容抹殺。
邊欄: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1880~1938年)出身於遷居到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薩洛尼卡的猶太人家庭。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過程中,凱末爾係統完成了東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義——凱末爾主義,是土耳其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
78. 朝鮮“三?一”人民起義
明治維新以後,在天皇的帶領下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政治上也開始以侵略擴張為己任。逐漸強大的日本首先把利爪伸向了朝鮮。日本吞並朝鮮的野心自古有之,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處於上升時期的日本把老牌強國沙俄的勢力從朝鮮排擠出去,無恥地單方麵宣布朝鮮為“保護國”,把朝鮮收羅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雖然這一切沒有得到朝鮮國王李煦的承認。
1907年,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朝鮮國王李煦派出的使者提出希望國際社會廢除日本的“保護”,承認朝鮮獨立的願望。但是國際社會顯然沒有把朝鮮放在眼裏,他們對日本的侵略不聞不問。這樣的政治態度顯然刺激了一心想吞並朝鮮的日本,日本當局直接派兵扣押了李熙,逼迫他退位,立其子李坧為王。
1910年8月,伊藤博文出任朝鮮統監後,解散了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1910年8月,駐紮在漢城的日軍包圍了朝鮮宮廷,用刺刀威脅韓國君臣簽訂了《日韓合邦條約》。朝鮮國淪為半殖民地,從此朝鮮的物資、財富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日本國,朝鮮人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1919年,朝鮮發生了一件聳人聽聞的大事。日本總督府發出訃告,朝鮮前國王李煦因腦溢血突然死去。這個消息傳出來,朝鮮國內群情激憤。李煦哪裏是患什麼腦溢血逝世的,真相另有玄機!
果然,這位朝鮮末世國王不是病死的。李煦雖然是廢君,但是一直都是朝鮮人民抗爭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支柱。如果李煦羽翼再次豐滿起來,隻需振臂一呼,朝鮮人馬上就會反抗日本的統治,這對於“苦心經營”朝鮮殖民地的日本侵略者來說簡直太危險了,因此,日本當局對李煦恨之入骨。
1919年1月21日夜,日本總督長穀川命人在李煦的紅茶中放了砒霜,長期被幽禁在德壽宮內的李煦喝下去後馬上毒發身亡。隨後,日本當局就發出訃告,謊稱李煦因病而死,並將3月3日定為國葬日。可是他們沒有料到真相已經傳遍了朝鮮半島,朝鮮人民憤怒了。
李熙之死,猶如一顆重型炮彈落在了朝鮮半島,整個民族群情激憤。朝鮮民族主義者決定利用高宗遇害事件,開展反日宣傳,並在國葬日展開反日示威運動。以天道教教主孫秉熙為首的宗教界領袖,推選了33人,作為“民族代表”,起草《獨立宣言》,並提出“大眾化、一元化、非暴力”的方針,控製了運動的領導權。他們與學生團體聯合,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反日愛國陣線。1919年2月8日,朝鮮留日學生首先發動。數千留日學生在東京集會,發表要求獨立的宣言,揭開了鬥爭的序幕。
1919年3月1日下午,漢城學生隊伍浩浩蕩蕩擁向市中心的塔洞公園,舉行示威遊行,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爆發了。朝鮮工商企業界一部分人起草了《獨立宣言書》,並向巴黎和會的各國政要發出呼籲,要求確認朝鮮獨立,但是很快遭到日本憲兵鎮壓。
雖然資產階級軟弱,但絲毫不影響民眾的愛國熱情。學生代表鄭在鎔登上公園的六角亭,莊嚴地宣讀了《獨立宣言》後,高喊著“日本總督、日本軍隊滾出去!”、“朝鮮獨立萬歲!”的口號衝向日本警察署和憲兵隊。30萬群眾分成幾路,奔上街頭。遊行隊伍的洪流洶湧澎湃,頃刻間淹沒了整個漢城,交通為之斷絕,日本的統治秩序陷入癱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