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現代亞洲(3)(1 / 3)

麵對風起雲湧的民眾起義運動,日本統治者下令用最殘酷的手段進行血腥鎮壓,在日本憲警的屠刀下,赤手空拳的群眾的鮮血染紅了漢城的大街小巷。一位青年學生,右手拿一個(朝鮮)國旗,口喊獨立,日本拿刀把他右手砍了。這位學生又用左手持起國旗,仍呼獨立萬歲。日本憲兵又把他左手砍了,這個學生兩手雖然皆被他們砍了,口中仍然喊獨立萬歲不止。”在殖民者屠刀的威逼下,朝鮮愛國青年毫無懼色,充分表現了不屈不撓的爭取獨立的民族精神。

3月1日當天,除漢城以外,平壤、南埔、安州、宣州、義州、元山、仁川和大同等地也都發生了群眾性的示威和暴動。3月5日,漢城人民以青年學生為先鋒,又一次舉行示威遊行,並轉變為武裝暴動,與日本軍警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漢城群眾示威和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朝鮮獨立萬歲”的口號迅速傳播半島,反日民族主義的烈火在全國大小城鎮和農村燃燒起來。從1919年3月至年底,在全國218個府、郡中,有217個府、郡爆發示威和起義。參加鬥爭的群眾達200萬人以上。3月底4月初,鬥爭達到高潮。不到短短兩個月時間,整個朝鮮就爆發了3000多次示威和暴動,參加人數達200多萬。

朝鮮人民起義爆發後,日本總督府采取野蠻的屠殺手段,妄圖把朝鮮人民的起義淹沒在血海之中。日本殖民軍警,僅僅在3月至5月間,就屠殺了7500多人,打傷1.59萬人,逮捕4.69萬餘人,破壞和焚毀了49所學校、教堂,燒毀715戶民房,犯下了駭人聽聞的暴行。三一人民起義到1919年八九月份終於被鎮壓下去。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鎮壓,也因為運動缺乏堅強正確的領導,停留在無組織的自發反抗狀態,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雖在運動的發動階段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在鬥爭的關鍵時刻,當民眾起來時卻動搖妥協,懼怕革命鬥爭,終於造成起義的失敗。

三一反日人民起義是朝鮮的一場全民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在朝鮮民族獨立鬥爭史上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人民起義沉重打擊了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機器。在三一人民起義的打擊下,日本被迫變換統治策略,以“文治主義”代替“武斷政治”,取消以現役陸、海軍大將擔任朝鮮總督的規定,擴大錄用朝鮮人充當官吏,虛偽地宣稱允許朝鮮人享有言論、集會、出版等自由。同時,三一人民起義又是朝鮮現代史的開端,以三一起義為轉折點,朝鮮民族解放鬥爭進入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新階段。起義被鎮壓後,朝鮮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分化瓦解。一部分上層分子成為親日的民族改良主義者;另一部分人逃亡國外。當時中國上海租界裏,組織了一個以李承晚為臨時大總統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他們企圖依靠美國的支持獲得獨立。還有一些民族主義者組織“獨立軍”,在朝中邊境進行抗日鬥爭。

79. 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

19世紀以來,印度一直生存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但是印度人民的反抗卻從未中斷,為爭取民族、民主的國家而奮勇向前。雖然在1905~1908年經曆了短暫的低潮,但在印度民族主義力量中卻發生了新的變化。與英國殖民者鬥爭到底的重擔依然在國大黨的肩膀上。

印度國大黨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休謨在孟買建立的政黨。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從創建之日起,就擔負起了帶領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重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被卷入這場帝國主義的戰爭中去。6月,國大黨內原激進派領袖提拉克表示效忠英王,並積極配合一戰中的英國。從此,在印度到處都能見到被征調的軍隊,奔赴西歐和中近東戰場的印度人多達150萬,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不僅如此,在戰爭期間,印度人民還必須向宗主國無償貢獻大批的糧食、物資、裝備、金錢等等。到了戰爭結束時,印度國債高達78億多盧比,不僅國庫虧空,糧食大幅度上漲這一切讓印度社會處於崩潰的邊緣。僅在1918年就有1200萬印度人因貧困、饑荒和流感死於非命,這個數字占當時印度人口的5%。麵對印度社會即將失控的狀況,英國卻不以為然,依然采取強硬的統治手段。

1916年,提拉克在與甘地磋商之後提出了一個鬥爭方案,即通過合作和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暴力鬥爭的方式來達到自治的目的。至此,國大黨內兩派達成共識,激進派重新進入國大黨。1916年,國大黨實現統一。印度社會在國大黨的領導下開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漫長鬥爭。

1918年7月,英國迫於形勢發表了“改革方案”,此方案包括設立兩院製立法機構,實行雙頭製等。但很明顯,英國人不會將關係國計民生的治安、司法、財政等重要事項部門交到印度人手裏,隻是同意衛生、教育部等移交印度人擔任的廳長管理。這個方案既籠絡了印度上層分子,又挑撥離間了印度各宗教教派及種姓間的矛盾,英國則坐收漁利,所以方案一出就引起大多數印度人民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