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現代亞洲(3)(3 / 3)

甘地的鬥爭思想一出世,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擁戴。無論他走到哪裏總有一大批信徒追隨其後。在1920年,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正式完成共同綱要時,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已經成為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基本綱領。

1930年,英國人壟斷了食鹽的生產與銷售以牟取暴利。甘地見狀,呼籲印度人民自己煮製海鹽和自製食鹽,與英國殖民者展開不合作鬥爭。當時,甘地已經60多歲,仍然千裏迢迢地到海邊煮製海鹽,在他的帶領下參加煮鹽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以甘地“食鹽進軍”的義舉為契機,全國各地都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英鬥爭,“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達到高潮。英國殖民者見識過印度人民起義的浪潮,驚恐萬分,他們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逮捕了甘地等國大黨的重要領導人,取締國大黨。這個條令一發出,印度社會更是掀起軒然大波,各地爆發了武裝起義,有的地方甚至宣布獨立,建立了自治政權。這樣一來,國大黨和甘地領導的和平改革已經由“非暴力”走向“暴力”,情勢漸漸失控。

麵對武裝鬥爭的壓力,英國殖民者無奈地改變了對待印度的策略。1931年1月,殖民當局釋放了甘地,撤銷了取締國大黨的禁令,與甘地達成了一個印度曆史上著名的協議――《甘地―艾爾文協定》。協定要求甘地改變不合作態度,停止不合作運動,而當局則承諾釋放政治犯,並允許沿海人民煮鹽。

《甘地―艾爾文協定》是印度的一個階段性勝利,但是它沒有給印度人民帶來獨立自主,而隻是緩和了印度和英國之間的矛盾。盡管甘地一直以來認為和平簽訂協議可以防止獨立運動的暴力化,堅持“非暴力”鬥爭形式。但在印度的民族起義中,堅持“非暴力”鬥爭的人遭到了鎮壓,而流血的暴力事件卻能夠迫使英殖民當局讓步。

民族獨立並不是甘地奮鬥的唯一目標,在追求祖國獨立解放的同時,甘地還為了消除種姓製度以及消滅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紛爭而鬥爭。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甘地在與國大黨同誌經過討論之後,宣布印度如果英國允諾在二戰後給予印度自由,印度將與英國並肩作戰。然而,英國政府絲毫不理會印度人民的合理要求,反而頻頻行動,在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間製造摩擦,擾亂印度社會秩序。甘地見狀,馬上起草了印度獨立法案,由此引發了印度規模最大的一場獨立運動。然而此次獨立愛國運動還是遭到了英國殖民當局的鎮壓,許多領導人被捕入獄,甘地也在1942年8月9日被英國軍隊逮捕,在監獄中度過兩年。

甘地強烈希望印度實現獨立和統一,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不是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將印度分裂為兩個政權。但是到了最後,在英國政府的壓迫之下,為了印度獨立,甘地隻好退而求其次,選了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使得巴基斯坦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參加印度獨立的慶典。

印度社會的教派仇恨根深蒂固。信奉印度教的甘地為了實現教派間能夠互相認可、理解,共同建設國家的理念,在教派衝突之後他總是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村鎮,好言相慰憤怒中的穆斯林教徒。 為了“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經”,甘地決定再次運用絕食武器,製止印巴兩國領導人在克什米爾的爭鬥。然而,正當聖雄甘地決心犧牲自己換取教派和睦時,一個無恥的暗殺行動展開了。

1948年1月30日,甘地與信徒們一起參加祈禱會,當他步入會場時,一位名叫納圖拉姆躬身向他問好,同時套出槍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霎時,甘地身中三槍,血流遍地。他捂著傷口,隻說了一句話:“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後隨即離世。

81. 蘇加諾領導的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

蘇加諾

20世紀,亞洲諸國基本已經被遠道而來的資本主義世界瓜分完畢,成為它們的殖民地。但自20年代以來,亞洲掀起了一波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印度尼西亞人民在共產黨和民族黨的領導下與荷蘭殖民者展開了爭取民族獨立自主的殊死搏鬥。